李朔
鲁东大学
联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是多种不同的观察对象在日常习惯中形成的东西。经研究,联觉的分类之一“声音——颜色”联觉,例如对一个学生来说,老师的声音很有可能带有严厉的颜色和教导的香气。这种现象也可以反映在语言文字中、音乐艺术中。不同的客观事物在人们的感官中也产生不同的感觉,所以联觉是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即对一种器官的刺激引起其他感觉器官感觉的心理活动。与联觉不同,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例如人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当画面中太阳当头照并伴有悦耳的鸟鸣声,就有可能产生闻到花香的幻觉,这便是一种作为感知对象的本能联觉反应;但随即可能由这一画面联想到美丽的中国一派祥和,这就是联想了。
我们的听觉器官是感受声波的装置,能够对声音产生独特的感觉,这是直接的听觉性体验,而当声音对人产生心理体验作用时这就是典型的联觉活动。比如,“高音”在视觉高度上让人产生“亮”、“明”的感受;在情态体验中让人产生“兴奋”、“积极”、“快乐”的感受;在空间知觉上让人产生“上升”、“推进”之感;在物体大小上产生“小”、“轻”、“灵巧”的联觉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当听到古筝曲《战台风》会有气势磅礴之感,它使用强音表现自然界的强大能量。竹笛曲《荫中鸟》,用花舌、颤音、高音区跳音来表现鸟儿的清脆的叫声,让人联想到鸟儿在树荫中穿梭飞舞的情景;反之,“低音”则会有“昏暗”、“哀伤”、“沉”、“迟钝”之感,如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中土星年老之神,以弱音表现生命力衰退的感觉。
人与人之间的经历、感悟千差万别,同一件事物给予的感受也大相径庭,到底每个人会联觉到什么尤其是在不了解创作背景的情况下,人们的想法完全由自己决定了。为了有一个清晰的关于联觉的理解,本文将以一首花腔女高音演唱并极具现代特色的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例,该曲的词作者是樊孝斌,于1996年发表在《词刊》的诗词,他采用叙事性的拟人手法,全词共十二句,字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仅用鸟儿、山岗、笼子、新娘、猎枪五个经典场面讲述了一个悲伤压抑的故事,赋予了鸟儿人的情感色彩。作曲家刘聪则为这首词作曲,无论是从旋律、钢琴伴奏还是音乐审美的角度看都别具一格。这首歌曲以保护环境为主旨,鸟儿为什么无法回归家园,为何在风中歌唱,它们每天面临着捕杀,这一切都是人类的贪婪自私所造成,歌曲重在呼吁人们重视环境爱护自己的家园。为了更好的理解音乐联觉,通过音高、音强、音值、起音速度、紧张度五个方面来对歌曲进行音乐联觉分析和阐述。
一、作品中与音高相关的联觉分析
音高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同的音高按规律组合在一起便形成旋律。歌曲的音乐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奏、A段、间奏一、B段四个小部分;第二部分包括间奏二、华彩复乐段、尾声三部份。乐曲在A段第12小节“有一只鸟儿盘旋在山岗上”,其中“山岗”突然出现在高音区并用倚音的处理方式,侧面表现鸟儿的曲折心理。
第15小节,由前面的高音直接过渡到低音,“好凄凉”在这表现出悲伤之情。随后连续的三连音(16小节)推进以及来自灵魂的发问“不知为什么”更是一种抑制、哀伤、消极之感。
二、作品中与音强相关的联觉分析
音强即音的强弱,这是人们所接触的直接的感受。音强与事物能量、力量之间的联觉关系,音越强,给人的力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音强与情态强度的联觉关系,强音给人力量、征服、情绪高潮之感;弱音给人渐行渐远、小巧等感受。29、30小节是乐曲间奏二在低音区层层递进、由弱到强右手八度音上行,左手八度音下行音效加厚加强,然后加入歌唱者震撼心灵、呼喊般的演唱并通过复杂的和声变化直击人心,将鸟儿的无奈和惊恐完美呈现,最后的下行三度花腔,模仿鸟儿的叹息;音强与空间知觉的联觉关系,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距离对象主体越近时,音强感越清晰,比如警报声的由远及近可以通过声音大小判断。在乐曲尾声部分,52、53小节“有谁能把它带回故乡,有谁能把它带回故乡”此时出现全曲最高音小字三组的“do”,同时最后两小节伴奏右手伴奏和弦三连音级进下行并减弱至pp,一方面表现鸟儿的垂死挣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它的离去。
总之在音乐作品中音强的联觉关系对人的影响更大更直接,音的强弱直接推动人的情绪。
三、作品中与音值相关的联觉分析
音值是指音本身延续的时间长短,由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长短决定。
音值是乐音的四种基本物理属性,即音高、音值、音强和音色当中的一种,在这些音乐表现的重要因素中,音值和音高尤为重要。
音值与空间长度之联觉:长音给人辽阔、抒情之感,短音则给人狭窄、跳跃之感。对于歌曲中A段,19-21小节可见大量的连音线和长时值的拍子,给人一种鸟儿在犹豫是否要飞进村庄,让人心声怜悯。40、41小节的“啊”是短音,43、44小节 是长音,鸟儿由短及长表示其从叹息到哀声长叹,表达鸟儿悲伤的心境。
全曲采用变换拍子4/4、2/4、3/4,以4/4为主,在华彩部分采用散板,大大突出乐曲的特点,并且高频率地使用“三连音、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为了让听者有高潮迭起、推进故事内容的作用,并能深刻体会鸟儿的悲惨以及唤起人们心中的环保意识。作曲家刘聪曾说,在演唱作品时,只停留在宣扬切勿捕杀鸟类的层面,那歌曲的情感深度和内涵便无法被听者感知,一定要通过演唱将这种悲剧在人们心里上升到人间悲剧的联想,这才能将作品完美呈现。在描写鸟儿在风中歌唱时,32、33小节旋律声部从小字一组的fa上升到小字二组的fa,并运用小附点节奏型,没有任何喘息机会,直击人心震撼心灵。与此同时,伴奏声部右手持续八度三连音上行,左手八度下行,在四分音符的的基础之上,向人们展示一种压抑、激愤的情绪。
四、作品中与起因速度相关的联觉分析
要想让音乐获得“果断”或“柔和”的感触,必须控制发音的速度。前者使用快的触键、触弦或气流的速度,后者使用慢的触键、触弦或气流的速度。这种发音状态在时间变化率上的特征被称为“起音”状态。其实质是一个振动体从开始振动到达最大振幅所用时间。
起音域交往态度及个性之间的联觉,软硬用来描述人的性格特征,但对于《鸟儿在风中歌唱》来看,钢伴旋律大量使用三连音、休止符和十六分音符等快速触键的节奏型,更多的表现鸟儿内心的哀叹和强大的力量。而在A段开始部分,采用八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等节奏型,触键速度变慢,慢慢的引导人们走进故事倾听鸟儿的讲述。到了华彩乐段,大量的“啊”,由慢及快的感叹,柔和中带有孤独凄凉之感。
五、作品中与紧张度相关的联觉分析
紧张度是主体通过声音带来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来自和声、音色。和声中不协和音程越多,紧张度越高,比如大、小二度、增四减五度等,也正是这种紧张度给音乐带来了行进的动力。正如前奏部分(1-9小节),前4小截右手单音旋律五度模进,左手单音旋律为十六分音符音阶上行,左右手交替进行,对悲剧景象进行铺垫,将人带进乐曲的氛围之中。
第5-9小节,这一部分中声部层加厚,出现不协和和弦及三连音的连续使用,与前4小节形成对比,表现故事的悲剧性。
B段呈现的是激情和愤怒,压抑与爆发的高度紧张感,以“啊”开始由强及弱,从一开始的愤怒到后面的无奈,运用半音阶下行的方式将鸟儿的无奈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用音的总量、不协和音程的数量和织体的密度等,使人产生深刻性,49、50小节,这是作品的尾声部分,左手八度下行,右手不协和和弦大量使用,两手反向进行,加上演唱者大跳式的演唱,使音乐极具张力,将作品推向结束,带给听众无限遐想。
六、结语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音乐通过声音来刺激人类大脑,使其头脑中产生联觉或联想,通过例子详细描述了“音乐联觉”,也重新认识了一首作品。联觉的体现是人们在聆听、欣赏、演奏、演唱时才能产生的,联觉的对应关系影响着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对音乐的认识,人们要有丰富的内心和情感,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些内容仅限于与他人交流技术层面的东西,而精神世界更为重要,当面对一首作品时我们要有相应的联觉反应,要准确把握作品的表现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来强化音乐审美,更加细致的深入生活观察体验音乐,增强艺术表达力从而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音结构层次与研究方法[J]. 王森,周海宏.中国音乐学.1988(02)
[2]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对音乐心理及意象问题的分析[J]. 王英.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5(01)
[4]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J]. 邹敏华.中国音乐.2006(04)
[5]音乐教学中学生联觉能力的培养研究[J]. 张玉君,沈芸.??教学与管理.?2011(12)
[6]白鹤群.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J].学周刊,2015(0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