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艳
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445000
摘要:小学生正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格、品行养成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终身发展。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需要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创新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展开相关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运用
学校是由多个班级组成的,而班级又是由学生组成的集体,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成效。小学生年纪小,自制力不强,再加上表达能力上的欠缺,在遇到问题时如不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将会导致问题恶化,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小学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不断革新健康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学习范氛围。
1.班级管理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1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对教育普遍比较重视,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都会在课余时间报培训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量,让学生在学习中身心疲惫。同时学生从早上七点学到晚上八点,长时间的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的情绪,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且,当学生遇到问题需要交流时家长和教师也会认为该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长此以往学生的压力找不到宣泄口,长时间的积攒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会有逆反心理,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自闭情况,而这些现象已经成为了小学生的常态。
1.2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时期的学生心智不成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一项学习上,进而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和课后完成作业的质量。而自我管理能力在一定层面上又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专注力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轻言放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甚至不能在集体中与同学保持良好关系,如果教师不能帮助他们及时止损,久而久之会让学生的心理上出现负面情绪。
2.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价值
2.1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尤为重要,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在遇到事情和问题时很难产生正确的判断,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对小学生造成心理影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就需要实现心理教育的渗透,加强学生心理建设,鼓励学生站在客观角度来看待事情,在处理问题时不要掺杂主观因素,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将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2.2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并以此展开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自我约束,在学习和生活中懂得分寸,也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同时还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从而不断自我反思、不断改进自己。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实现了自我调整,也能更加清晰认识自己,摆正位置促进管理能力的培养。
2.3有利于防范校园恶性事件发生
调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普遍早熟,但是他们的生理还处于发育阶段,心理上的早熟反而有可能造成恶性事件的发生,近几年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施暴者本身就有心理问题,也给受害者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各科教师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意识到其重要性,抓住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防止心理情绪恶化,更好地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3.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少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课程,也是由语文、数学教师代课,这样一来心理健康课程?就失去了专业性,学生也享受不到专业教育。为此,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每周课时需要符合新课改标准,同时还需要聘请对口专业教师任职授课。心理健康教师在任职期间,需要正视该课程的重要性,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并将此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参考依据,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人文关怀的氛围,突破传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3.2建立班级咨询中心
一般情况下,小学一个班级学生在四十名左右,教师若想实现一对一了解是很难得的,在面对众多学生时大部分教师都分身乏术,为此班主任可以带头组织各科教师建立班级咨询中心。此中心是以班级为单位,也是向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咨询教师进行解惑,各科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彻底解决问题。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将人文修养、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懂得运用这些思想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这样一来还可以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进一步促进班级管理成效。
3.3有效加强家校沟通
小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分别是家人、教师和同学,要想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只依赖学校是不可能完成,而是需要做好家校沟通,将二者形成合力教育。进一步强化心理教育。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将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在面对“问题”学生时,与家长合作教育。再比如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开放日,这一天家长可以到学校参观、旁听,深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很多学生在家里和学校往往是两种表现, 这类型学生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可以借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孩子,为后期班级管理工作打下家校共建基础。再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公益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诸如敬老院探望老人、清理公园垃圾等等,这类型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德育思想和人文意识都有着积极作用,且对心理的健康成长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且必须将其贯穿小学教育的始终,只有先育心才能实现育人目标。因此,小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开始加强家校沟通,采取多元化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侯振保.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0):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