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文指导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1期   作者:孙丽娟
[导读]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而写作则是对阅读结果的体现,
        孙丽娟
        走马驿镇中心小学东村学校 河北保定  074300
        摘要:阅读是写作的前提,而写作则是对阅读结果的体现,想要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章,离不开阅读,将课外阅读引入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鉴于此,本文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文指导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作文指导
        一、借助现代教学工具,激发和培养创作灵感和创作思维
        小学生之所以对写作有畏难心理,原因有两点:第一,小学生的汉字积累和阅读量还较少,文字运用又缺乏灵活性,导致无法准确地描述想表达的内容。第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阅历尚浅,致使作文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少。对此,教师应采用现代教学工具,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作文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以动态影音图像和电子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有关故事的情节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创作灵感,也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作文练习有初步的构思。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课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纪为学生安排作文主题。中高年级的学生偏重于中华传统美德方面的主题,如尊老爱幼、孝敬长辈、助人为乐等。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爱父母”的作文主题,对此,语文教师准备了一份电子课件,主要以短小图文漫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漫画的主人公是一位小朋友,其内容是讲述了他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早起刷牙主动为父母挤好牙膏;早餐喝牛奶时主动为父母倒牛奶;上学前亲吻父母的脸颊;晚餐等待父母入座后再开始吃;给爸爸剥橘子,为妈妈整理晾干的衣物;主动与父母讲述学校发生的趣事学生观看后,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回忆着自己爱父母的行为都有哪些,借鉴漫画中的故事,写作灵感得以激发,作文的大致思路也清晰了许多。而这种作文指导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理解主题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创作兴趣,使作文创作的过程变成了与大家分享快乐故事,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组织作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就是停留在了“课堂”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局限于语文教师的说讲以及自己听讲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足。虽然语文教师讲的知识传授给了小学生,但是这只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并没有通过脑海把知识表述出来。为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作文实践活动,让小学生通过思想和语言的共同表述,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作文朗读比赛。语文教师可给定一个作文题目,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来写作文,然后把作文交上来。语文教师看学生的作文,并从所有的作文里选出十个写得比较好的作文。语文教师要求这十名学生,把自己写的作文进行朗读。一周以后,教师可在作文课的时候开展朗读比赛。朗读内容为十名学生自己写的作文。评分人员为教师以及班级里剩下的学生。
        三、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的掌握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基础,只有当学生掌握大量的写作素材以后,才能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并且能够更加准确的应用语言,而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主要方式就是开展课外阅读,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入课外阅读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例如,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可以布置有关课外阅读的作业,要求学生定期阅读相应的课外文章,并将阅读中所遇到的优美语句进行记录,以便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语句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
        四、更换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作文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通常是以教学讲解为主,师生互动较少,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对教师灌输来的理论知识有所排斥。

所以,在这种模式下的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度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课上注意力也不集中,缺少作文学习的自觉性,写作内动力不足。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以往作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为学生安排作文评价或创作讨论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对讨论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了解其他同学的看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将优秀学生作文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个讨论组,让学生自行总结文章的优点和可借鉴的地方,并归纳出文章共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结合自身写作特点、个人喜好将文章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在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很容易发现讨论学习的快乐。语文教师也可以直接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尽可能地将课堂氛围打造成平等和谐的写作交流会,而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和互动中,还要时刻给予学生一些写作指导,并鼓励学生坚持克服自己在作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能。
        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将图片与文字进行结合,并将其制作成精美的ppt。教师通过精美的图画和动态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能更主动地去听教师讲述的内容。在作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ppt的形式,让小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动起来。这在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八组“异域风情”时,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制作一个与课文相关的ppt。在学习“彩色的非洲”时,语文教师可以多找一些非洲的美丽图片以及非洲相关的小视频,在讲课的时候结合ppt显示给小学生,让小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非洲的魅力所在。在本组学习结束以后,语文教师在安排写作文的任务时,学生对于本组的学习印象深刻,他们的写作灵感也会增强。这样通过信息技术来制作一个精美的ppt,可以更多地吸引小学生的目光,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及其写作能力。
        六、增强课外阅读能够促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开始注重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也开始注重对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需要考虑课外阅读内容的多样性,促使学生能够理性的看待不同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意识都会得到一定的强化。例如,引导学生阅读完《三毛流浪记》后,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三毛积极乐观的精神和不畏艰苦的人生态度。通过对课外阅读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在教学正确的阅读指导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当今基础教学中热门的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也适应了当代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作文课堂上,要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融入在作文课堂中,给予学生一定的作文指导,并给小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恰当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可以从作文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为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打下坚
        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希莲.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思考与尝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06):169-170.
        [2]苏成赛.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华夏教师,2018(23):43-44.
        [3]肖飞.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144.
        [4]张念.李白坚快乐大作文教学研究[D].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