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乡镇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张国丽
[导读] 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以“生活化教学”为引导的教学锋芒初现

         张国丽
         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宋家学校265400
         摘要: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以“生活化教学”为引导的教学锋芒初现,在乡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其有效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和行为道德的培养,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法治观的同时,优化他们的学习品质和思考问题的创新思维。但教本内容多以专业术语和典型案例进行知识的呈现,很多学生学起来较为吃力,这就要求本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而道法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就能很好地突破传统教学带来的不足。
         关键词:乡镇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逐渐融合于各级各类教学中,成为推动教学进程和课堂创改的有效助力。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生活化教学”起到了中介作用和缓冲作用,将教本中死板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如。当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文化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将培养目标融合其中,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引导中,更要注重“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落实。初中生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学习和生活中的悲喜、情绪和心理都会对学生的判断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做好道德与法治教育至关重要。加之本校地处乡镇,学生中有不少留守儿童,思维意识与城区学校学生多有不同,生活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也决定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引入生活实例,以生活为镜,培养学生道德法治观
         为了更好地在乡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工作,教师在具体授课时适当引用生活实例,撷取生活中常见之事融入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以生活为镜,检验自身不足,在课堂和生活的双重学习下获得道德法治观念的深化培养。知识源自生活,生活化学习往往能带给人更多学习的感悟。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在这一时期,他们会遇到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困难,情绪、心态的不稳定以及思想的敏感都会随之增强,这是他们必须经历并克服的人生关卡,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指引他们正能量前行的智慧锦囊和指明灯。所以,教师要更加关注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课程学习舒缓他们的身心问题,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和学习生活态度。
         例如:在《公民基本权利》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就以生活化教学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在相关知识的教学中,笔者以具体的生活实例进行引导教学,李欢6岁上小学,12岁步入中学校园,她喜欢绘画,升入初中后,她的两幅作品被一家出版社采用。李欢品学兼优,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高中毕业的暑假参加勤工俭学,获得1000元收入。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年满18周岁的李欢给自己满意的代表候选人投下庄严的赞成票。以此实例展开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讲解,通过生活实际举例进行引导性的生活化教学,同学们能够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支持和帮助,从而培养自身道德法治观。


         二、开设实践活动,以生活为引,深入道法生活化教育
         课程教学除了专注课堂授课之外,实践活动的创设也很关键。既然是深化“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授课中的应用,自然要以生活化为核心,利用实践活动这一形式来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深度发展和教育。大多数时,知识的研习都是依靠课堂讲解,集中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和传授,知识的传达固然没错,但形式单一固化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十分不利,面对教育新趋势,教师应当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生活经验合理运用到知识的学习中,并充分发挥自身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让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育在初中课堂蔚然成风。
         例如:在学习《公平正义的守护》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并引导同学们进行以生活探究学习为背景的实践活动,旨在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素养。在这一教学中,笔者带领同学们在校园内外开展实践活动,在校内主要以宣传为主,像开展区域性的有关公平正义内容的主题学习会、相关竞赛和进行展览宣传。在校外则进行社会实践,去探究和感受社会中的公平正义,以此增强自身社会参与,深化素养。经过对生活实践活动的参与,大家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将更加深入。
         三、导入情境教学,以生活为助,优化生活化学习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文本内容的方式呈现,课本几乎是具体概念和论述性文字相关的内容,这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压力和枯燥感。针对这种情况,本学科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情境开展教学的方式,以生活实际为助力,优化学生的生活化学习体验,实现高效优质的学科学习。情境教学不仅能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多元生动的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文本、音频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后续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活跃课堂,活跃氛围,加强互动,为班级注入更多活力。
         例如:在《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学习中,笔者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从生活中提取出来,并制作成PPT课件,在其中将具体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编排。此外,笔者还利用多媒体视频,截取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视频等给同学们观看,让他们在实际案例的学习中真正体悟公民的基本义务内容,提升课堂上的生活化学习体验。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同学们不仅能更加积极认真地投入学习,增强互动,丰富学识,还能有效吸收难懂的知识点,并结合生活实际联想记忆和理解,这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施行“生活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为乡镇教育带去更多良性发展的可能。作为教师,应当引入生活实例,以生活为镜,培养学生道德法治观,同时开设实践活动,以生活为引,深入道法生活化教育,实现学生的观念言行规范化培养。
         
参考文献:
[1]薛立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微探[J].求知导刊,2020(40):60-61.
[2]李玉强.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刍议[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09):42-43.
[3]辛建香.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6):103-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