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的高效对话式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中20期   作者:肖刚
[导读] 新课程改革以追求人性化与创造性为目的,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对话式”教学逐渐深入人心
        肖刚
        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   
        摘要:
        新课程改革以追求人性化与创造性为目的,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对话式”教学逐渐深入人心。?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可以在师生之间构建以问题为契机,聚焦人的现实境遇,并在思辨与研判中共同寻求答案的平等对话。本文以物理教学为本论述了学科素养下的问题为中心的互动对话式课堂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实施,通过“深度学习”达到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对话、深度思考、学科素养、深度学习、核心问题、三阶段八环节混合教学法。
正文:
        “素质”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不断创造出最优化课堂,让教学内容充满活力,轻负担,高效率,在课堂上能收获快乐。
        好课应当把“彩”出在学生身上。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高效课堂的灵魂。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高效,那就是“对话”。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生,我放心”,教师是导演,是教练,应及时从台前退到幕后,夯实教学环节,强化补救措施。改革须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为此提出关于实施“三阶段八环节混合教学法”。
        一、三阶段的内涵与研究
        “三阶段混合学习模式”包括:第一阶段课前信息传递,第二阶段课上互动内化,第三阶段课后习练外化。每个阶段通过针对过程和结果适时开展导学评价,培养学生学习力。
        (一)课前信息传递
        课前信息传递是学生自主学习阶段,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创新探索、解决问题、信息收集、归纳总结质疑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自主。“信息传递”的过程主要通过微课程学习完成。微课程是教师通过资源筛选剪辑、名家指点、集体备课、个性创造制作的和教材内容同步的微视频及相关的测试题和导学任务单。学生观看了微课程之后,视频后面紧跟着出现凸显双基的自测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自学情况作出诊断,遇到问题,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视频,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自测情况通过云平台及时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便于主导下一阶段的学习。
        这一阶段教师及学生活动如下图所示:
       
        
        (二)课中互动内化
        课中互动内化是突破重难点的阶段,主要目标是通过互动引导学生对知识解构,培养自信、自主、合作、探究、思辨、表达等能力。其主要特点是互动。教师通过“课前信息传递”提前了解了学情,这一阶段通过设计、组织小组协作、集中授课、分组项目、个别辅导、适时练习等导学形式给予对症有效的辅导,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学生借助网络交互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填图、计算、实验、展示、研讨、互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互动内化过程中所生成的知识、情感是信息传递阶段无法完成的,不仅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帮他们养成从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之间的跨时空交流和资源共享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虑到学生视听健康,课中“教”与“学”的时间分配为: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总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剩余时间留给学生互动、展示、合作、探究。
        课上互动内化流程见下图:
        (三)课后习练外化
        课后习练外化是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阶段。主要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和迁移,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实践创新能力。其主要特点是活动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学科拓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社团、项目学习等方式外化知识与技能。这个过程教师的导学行为由课中扩展到课下,学生在小组协同实践中研究、探索、创新。线下习练重在体现知识的生长性,线上提交分享、展示交流。习练外化阶段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成果发布会等动静组合形式进行。
        
        
        习练外化流程如图所示:
        
       
        
        
        二、新授课八环节课堂实施的准备与实践
(一)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辩为主谋、核心问题为主线、限时训练为落脚点,即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课堂突出思维训练为主攻方向,小组辩论(或讨论)为解决问题的主要谋略,“核心问题”为掌握知识的主要手段。
(二)课堂环节
        总体要求:抓基础、重能力、主体式、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
        理论依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超限效应、连锁塑造效应、7+2法则。
        第一环节:对话作业,分类点评与高效信息预习
        1.第一步:对上节课作业整体点评,点评步骤如下
(1)展示整体情况
(2)展示每个人的失分题目
(3)展示共性错误问题
(4)生生、师生对话,由失误同学暴露失误误区,并主动思考误区的原因
(5)师生对话,分享共性问题的正确思路,注意,正面强化的作用
        2.第二步:视频与展示预习
(1)自主看预习视频,全面了解
(2)生生对话,分享预习感想
        第二环节:核心问题思考与对话分享
        3.第三步:核心问题思考与对话分享
(1)多媒体展示核心问题
(2)学生自我对话与思考
(3)小组生生对话,从现象到本质、有规律、有次序的交流分享
(4)组内对话后,形成共识或疑问?
        4.第四步:对话典型问题
(1)多媒体出示典型对话题目
(2)独立对话,形成自我完整的思路并落实与本子上
(3)学生板书展示,生生对话,交流、质疑等
(4)师生对话点评后自我再次对话整理思路
        第三环节:素质对话与应试对话教学落实
        5.第五步:对话中的疑点抢答与思维拓展
(1)多媒体瞬间飞入问题,学生快速思考并站立抢答
(2)其他同学质疑
(3)难点问题思考一定时间后站立抢答展示,生生对话,形成完整的思路
        6.第六步:对话中的能力提升
(1)小组生生对话,根据典型例题和规律,进行变式,条件或情境或问题
(2)变式优选后全班展示,其它小组对话解答与质疑
        7.第七步:对话式小结
(1)形式一:传统老师或学生小结
(2)形式二:学生生生对话小结,交流中形成文字记录,生生对话中加以点拨
        8.第八步:重点落实与自我对话
(1)学案反馈一定数目的限时训练
(2)大范围内生生、生生、自我对话,进行本节课落实,分层教学
      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到“活而不乱,严而有度”,动静结合。让学生在紧张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得到提升。注意课堂讨论占10分钟左右,次数视情况定。
        三、总结论述
        对话式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应该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并形成相关的教学策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需要向“对话式教学”转换,并引导学生从被教师询问到主动发现,从被动应答到主动探究。
三阶段八环节混合教学法的实施,为新媒体下的教学提供了范例。
        “三阶段混合学习模式”实践带来的是一场学习的革命,需要任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因课施教” 最考验教师群体协作的智慧。但这场革命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利好。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只有师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师生的情感不断交流,才会激发人性的快乐。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课堂教学只有回归到人性、回归到生活才会真正达到实效,也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杜娟,等.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5-16.
?[2]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8-9.
?[3]陈志刚.对三维课程目标被误解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8):5.
?[4]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5]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