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中年段作文教学的 实践探究——以南宁经开二小1604班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中20期   作者:陆铁素
[导读] 思维导图被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开启人类思维模式的一扇大门,它可以有效激发人的无限潜能
        陆铁素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  (广西 南宁 530031)

        摘  要:思维导图被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开启人类思维模式的一扇大门,它可以有效激发人的无限潜能。如果熟练运用思维导图,将会提升人们的学习能力,并提高做事的效率,使人们的思维更加简洁明了,直观清晰可见。此次研究,主要是对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段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如何以思维导图作为跳板,提升小学中年段的作文教学水平,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中年段;实践探究

         一、思维导图的界定和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直至目前为止,我国的教学改革步伐在不断加快,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具体和严格,因此学校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学校的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的心智,发散思维,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写的内容更有深度和内涵。思维导图主要借助人的已有阅读积淀以及逻辑思维形成一种脑图形式, 通过发散思维来表达图像思维的一种思维模式。
        小学中年段是写作的分水岭,学生从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过渡到中年段的作文习作,需要大量知识的铺垫和思维的大跨度。如果能够有效运用思维导图,学生的作文将会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很多学生苦于字数,愁于书写的一大原因并非因为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而是因为自己的大脑思维没有被打开,发散,潜藏在大脑中的作文素材并没有被合理地挖掘出来,因而才会出现“疲于写作,怯于表达”。
        以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四年级1604班为例,这个班级的学生在2109年秋季学期开学初上交的暑假周记中,大部分的学生多数是应付式地完成作文,字数在100-200不等,有的甚至只写几十个字。在浏览了学生的作文内容后发现,他们的表达多数是口水话,抓不住重点,只是进行实例的简单列举,因而,这一学期,我重点依托思维导图对1604班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
二、运用思维导图在小学中段作文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如今,学生的眼界和以往已经大不相同。他们更容易觉察世界的变化,更容易被有趣好玩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如果在课堂上还是保留原始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状态,那么学生学起来会非常没有兴趣度。思维导图,主要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可绘制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并对其上色,修饰,从而实现脑中存储记忆的再现,让作文的思路不再局限在讲述。让素材回归学生身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中年段作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可以巧妙的避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充分激发, 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耐心和热情。
        (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刚刚进入学校的小学生,在学习上就是一张白纸,等着老师教会方法去绘画属于自己心中的美好画卷。这时候的他们,思维还未得到很好的启发,也恰恰是这时,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思维导图主要是以图文的形式,将脑海中的思维以脉络的直观呈现出来。这样的模式如果被学生掌握,就可以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中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快速解决问题。有效运用该模式不但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还能够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开发, 利用图文结合,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有效激发起创新思维。
        (三)有利于将知识结构化、层次化,直观化
        学生成绩的高低,一大部分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教师引导得不到位,那么学生就会出现学习困难的窘境,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毫无自信心。而思维导图的模式可以让脑海中的内容更加结构化,直观化,层次化,并可以有效组织,概括,简化,知识,从而使学生脑海中容易形成直观的知识框架,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消化和熟练运用。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能快速将知识点的形象构建网络系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 增强其学习兴趣。
        (四)有利于增进师生情谊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听。学生在听完之后,就自己动笔写。学生与老师的作文交流仅仅局限在教师的旁批,总评中。学生在写完作文后,对作文无再深入的思考,因而,容易导致作文的提升速度慢。写完这一次作文,下次写同类型作文仍旧毫无泉涌之源,且学生和教师交流的时间非常少,学生未能够得到老师的更深入的点拨和指导。思维导图更多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交流,并激发更多的想法。俗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老师所掌握得知识点毕竟是有局限的,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提供的素材源泉加以整合归纳,那么素材库就很容易被扩大和清晰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其中,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无意识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游离于课堂之外,同时,通过这样的形式,老师和学生也会产生知识碰撞的小火花,从而增进师生情谊。
         三、如何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
        (一)依托文本,体会思维导图的清晰脉络
        在本学期四年级教学中,很多课文的脉络是非常直观清晰的。比如《1 观潮》,作者主要是抓住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后的景象来表达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抓住重要信息,提取关键字眼,从而呈现思维导图的脉络。再如,《西门豹治邺》一文中,主要写西门豹做了三件事:调查情况,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这时候已经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课文中实际操作感受思维导图带来的好处,从而能够更快地熟练运用这个模式进行写作。
        (二)直观呈现思维导图的优秀模板供学生参考借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苹果,会摘得更多”。学生可能了解了思维导图的模式,但未必能够把握思维导图的绘制,因为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也是大不相同的。在学生还不明晰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搜索一些比较出彩的思维导图,并和学生一一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快速地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以习作教学作为跳板,让学生在习作中一课一得
        学生的学习最终回归到如何运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灌输知识点,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共同梳理作文的脉络,学生参与其中,才能理解如何运用。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的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在课堂上,我就和学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我引导学生抓住主题展开思维,可以写什么,从哪些角度来写?带着学生一起共同发散思维,从而为学生写作提供思路范本。
        (四)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思维
        思维导图是清晰直观,系统层次化的思考模式,在教学中要针对性列出关键信息,而不是用所有华丽的辞藻来赘述,因此,教师在放手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还要进行一一的详细指导,减少思维导图使用的误区,从而真正发挥其效果。
        (五)不吝啬表扬
        学生虽然懂得如何绘制思维导图,但是具体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大有不同,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大不相同。这时候,教师就要加大表扬的力度,尤其是作文表达偏弱的学生,学生在表扬中更容易获得自信心,从而激发写作的兴趣度。教师可以采用投影展示,展示栏展示,课堂上点评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的多样化思维,这样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写作意识,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而,如何有效运用思维导图优化作文教学,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