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小学 天津300270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的内容包括: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用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具备科学探究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树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生命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点也是最终目的。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由己及人,热爱他人与自然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命教育;开展途径
1科学课堂教学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是一切美好的载体。然而,在部分媒体、网络不良文化中,人的生命安全经常受到威胁,让人对生命的价值产生漠视。长期以来,学校甚至家庭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灵世界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育,使学生不知道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近年,小学生中出现了很多伤害自己或他人等漠视生命的事件,引发了笔者对小学生命教育的反思,亟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懂得尊重、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于学校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展开系统而充分的生命教育,而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又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小学科学学科综合性强、内容广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各年级有着大量关于生命知识的内容,使得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小学科学教学中生命教育开展途径研究
2.1带领学生触摸情感,收获快乐
2.1.1教师可以尝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学科学
三年级第一单《植物》,教室应带领学生到户外去仔细观察大树等植物。若学习观察大树时,不让学生们亲自去摸、看、闻、听……那就等于抹杀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也抹杀了孩子们通过观察而得到的感想,他们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其实在户外,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更多的是收获了合作、团结、认真、细心和快乐等情感体验。孩子们真实、单纯的情感会让我们感动,而这些积极的情感也影响着学生们,他们因为这些情感变得热爱探究,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2.1.2学生亲身体验身边的科学活动
在家长、学生的印象中,小学科学是一门副科(相对于语文和数学),科学课就是存在于课堂40分钟,下课后科学应没有任何继续的迹象。其实科学课的很多活动是要在课外时间操作的,而在这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他们收获的仅仅是个作品吗?科学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有效地促进其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学生产生那种满足感是无法取代的。
2.2合理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社会生活课程论,提倡将生活和教育紧密联系,使得学生在学校中能学习到解决生活问题的知识和生活现象的本质,学习到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知识,而这和新课标的“教学生活化”“教学和生活、过程和体验结合”的理念相吻合。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将科学教学和生活常识结合,或者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现实中生命的意义。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我从哪里来》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一个问题:“有很多小孩子会问父母‘我从哪里来’,有的父母说是充话费送的,有的说是垃圾桶边上捡的,当然这都是玩笑话。那么有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妈妈从怀孕到生产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胎儿是如何一点一点长大的,了解妈妈对孩子最无私的爱和辛苦的付出,从而引导学生体谅父母、关爱父母,以感恩的心对待父母。除了引导学生对父母家人感恩的思想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生命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加倍珍惜”,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远离恶习和危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生命教育
教材只是我们教师教学参考的理论基础,并不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全部。我们应当采取多种多样关于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来丰富我们的科学课堂。既要有生命科普教育、生命教育专题讲座、放映宣传片这样的辅助方式,也要有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能够亲身参与的实验,例如场景模拟法和角色扮演法。这些方法能够将孩子们放置在生活中的场景中,更体现出小学生们的真实反应,具有更客观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们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将心比心地感受我们这个世界。另外,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也是感受生命、学会思考的一个好办法。教师的作用应当时积极组织这些生动活泼而又潜移默化的活动,帮助更多的同学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2.4科学课堂渗透生命教育要有层次,渐进式进行
由于小学年龄跨度较大,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相同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应该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小学低年级的生命教育重在启蒙,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多样性。通过对身边动植物的观察,发现大树是生命,小草是生命,小鸟是生命,蚂蚁是生命。通过观察,认识身边的生命,从而珍惜生命。中年级强调参与,重视感悟生命的历程。通过一个完整的种植和饲养过程,亲身经历一个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动物的生命历程,体验生命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从而感悟生命的珍贵,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高年级体会生命的伟大,珍惜生命的价值,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重来的,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掌握一定的避险技能。
3结束语:
综上,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对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对生命形成正确的认知,尊重和珍惜生命,成为一个在生命意识方面思想完善的人,教师要加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践行,发挥出小学科学课的优势,让生命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慧结.小学科学新生命教育的观察学习探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20,036(001):58-60.
[2]樊世静.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
[3]俞剑华.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J].江西教育,2004,000(022):32-33.
作者简介:
陈璐(1987年07月),女,天津市,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小学,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