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审美功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多元化运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0月   作者:陈敏
[导读] 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审美格调,塑造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价值。在实践教学中,高中教育并没有真正重视高中地理与审美教学二者之间的联系,高中地理教师教师在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时,还需要不断加强审美教育,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构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美育课堂。

陈敏    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445300
【摘要】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审美格调,塑造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价值。在实践教学中,高中教育并没有真正重视高中地理与审美教学二者之间的联系,高中地理教师教师在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时,还需要不断加强审美教育,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构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美育课堂。
【关键词】高中地理;美育渗透;审美能力;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0-137-01

        审美教育的视角是“艺术”,结合艺术思维使学生完成学业是纠正传统教学观念的重要举措。关于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合进自然和社会,使其深切地体会学习在社会中的作用价值,充分提高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关于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以及审美能力的条令,充分说明了我国教育的创新和进步。地理作为一门具有浓厚艺术色彩的科目,具体实施审美教育时应具有系统性。当前现状下我国高中地理审美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现状展开积极的探讨。
        一、深入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厚实的素材资源
        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主要包括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中蕴含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地理规律的和谐美,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美。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播撒美育的种子。
        1.地理的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事物之美。地理学科中提到的各种地理景观,就蕴涵了许多美的“基因”,令人产生无限的美感。浩瀚的星空展现宇宙的神奇庄严;雄奇山脉书写大地千百美态;飞瀑流泉展现水泊万千丰姿;繁花秀林、演绎地球多样生态;风起云涌演奏气象变幻旋律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自然景观中美的“基因”,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简洁生动的速写板画、鲜活准确的语言描述等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享受自然美。
        2.地理的人文美;人文美是指人类社会中,人类实践创造的有关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所表现的美。人文地理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美,如绚丽多彩的民族之美,虔诚信仰的宗教之美,各不相同的建筑之美,多种多样的风俗之美,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之美等。人文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能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体悟人文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对美的鉴赏力。
        3.地理的和谐美;地理事物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火山地震、地形的发育,大气的运行,河川的演变…地理事物的演变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地理环境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地域分异。既要知“地”,又要了解这些地理事物本质的“理”,会使学生不仅感受到自然美的欢悦,还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更为满足的和谐美的享受。
        4.地理的科学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整理出来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体现了合乎逻辑的科学美。地理学科以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将丰富多彩的地表环境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也给人一种逻辑的科学美。


此外,古今中外地理科学家对未知世界执著探索的精神,也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形成科学美的动力。审美化地理课堂教学就要充分挖掘其科学美感,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鉴赏科学之美。
        二.高中地理课堂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思考
        1.创设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地理新知的欲望。审美是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体验到愉悦的美感和心灵的满足,那地理学习本身就会成为内在需要,就能燃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对教师来说,上课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度”,再以美的情感来感化学生,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乐于受教,乐于学习。
        2.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像一首乐曲,韵律与节奏是否悠扬,决定乐曲是否动听;同样,教学过程,能否精心设计引入、发展、高潮、过渡、低谷、尾声等各环节,使教学引人入胜,启思启智,具备韵律与节奏的美感,也决定了教学的成败。以悬念设计、新闻播报、情境表演、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引入课堂,能激发兴趣,迅速拉近与学生的情感,为课堂学习与地理审美作好心理准备;精心设计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教学过程逐步发展,其间有小组讨论,有学生提问,有教师的实时点拨,课堂气氛时而激越,时而舒缓,逐渐推向最高潮。然后教师的总结过渡,疏导学生情绪,巩固练习。最后是尾声设计,可板书小结、学生自主反思小结等等,使课堂留有余韵。总之,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除了需要精心设计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是否具备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与口头表达能力。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素质,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3.充分利用地理教学媒体展示地理之美;地理教学媒体非常丰富。传统的地理挂图、地球仪、标本、地理模型、地理图片等等,制作精致、形象、直观,富有美感,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益,还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美育功能。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课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件,优化综合各种现代化媒体,通过声音、画面,提供了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听觉和视觉的审美愉悦,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
        4.努力设计地理第二课堂的鉴赏美;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活动中,除了要扩大和加深地理学习的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其早日成才。把美育寓于地理教学中,其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因此,美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必须潜移默化的深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创设美育情景地理美育,加强美育的渗透教育,通过地理中的美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李建勤.刍议审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的体现[J].课外地理,2019(10)
[2]沈云振.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审美教育现状的一点认识和思考[J].剑南文学,2011(8)
[3]罗烈.走出高中地理审美教育的误区[J].湖南教育,2015(4)
[4]熊芳芳.地理审美教育功能的运用12讲[J].语文月刊,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