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楠
珠海市香洲区甄贤小学 广东省珠海市 519000
文言文是中国民族文化宝贵财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人生道理、民族精神等等都蕴含在文言文之中。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比重,一共收录了16则文言文。笔者发现,除了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不是故事类型的文言文,其余的文言文的内容是一则故事,并且课后习题中大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内容”,即复述故事内容。那么,同样是“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内容”,在不同年级的教学设计中,其完成目标有何不同,怎样在教学中有层次递进?这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接下来,笔者将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一、复述内容从清楚到丰富
结合课标以及单元学习要求,笔者发现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到最后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对复述内容的要求呈现从说清故事内容到关注故事细节的规律。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在教学时要以引起学生兴趣为主,复述故事要求讲清楚故事来龙去脉。且看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大部分学生都听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利用文白对照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复述故事的目标不能过高,要求能够把“庭院玩耍——伙伴落水——其余人离开,司马光救人”讲清楚即可。
四年级上册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在讲清楚故事内容的同时,试着突出人物。《精卫填海》是一篇神话故事,精卫以其脆弱身体与大海对抗的精神、以小石填大海的百折不挠精神是这个神话人物的灵魂,在教学本课时,抓住“木石”之小与“东海”之大的对比,指导学生在复述故事时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通过同一情境下主人公与其他人的反应对比,来突出人物品质。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想象画面“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并示范复述,来指导学生。这是一个过渡训练。
关注故事内容的细节——人物描写,在四年级下册有更加明确的要求。在此以成语故事《囊萤夜读》为例。本文通过写胤在晚上用口袋装萤火虫照亮书本读书的事情,表现胤的勤学苦读。文言文非常简短,故事非常简单,因此,引导学生想象胤读书的场景,是复述故事、感受人物品质的重点。这种丰富故事的方法可称为“挖掘空白点,展开想象”。
五年级的教材,对复述故事的要求仍旧围绕着人物展开。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文用对话构造了故事场景,说明了一个道理。复述故事的重难点是理清人物的思维过程,讲清楚人物的对话。《杨氏之子》一文也一样,需要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幽默之处。
六年级作为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由点及面,对故事的细节展开想象。《伯牙鼓琴》故事情节简单,复述如果按照文言文翻译,就缺少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情感,在教学时,教师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联系生活说说“巍巍乎若太山”的音乐给你的感受,钟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神态和动作,等等。《书戴嵩画牛》的空白点在于人物的动作、神态,抓住“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的神态,学生边表演边复述,自然能够由点及面,塑造出一个场景。
通过以上对三至六年级文言文教学中“复述故事”这一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既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而且每一篇文言文编排和单元学习要求、学段学习要求是相互对照的。
从复述故事的内容上说,文言文复述要求从“讲清楚”到“讲丰富”,即能够先讲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对其中的人物、场景进行想象丰富。
二、复述语言从准确到创造
中年段是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基本方法的关键时期,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要保证准确性,因此,在中年段的文言文复述练习中,要求学生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来讲清楚故事来龙去脉。
在学生复述时,教师需要关注重点词语是否说准确。如“光持石击瓮破之”(选自《司马光》)这一句,学生容易漏掉其中的动词,或者把“击”说成“敲打”,应为“砸”。再如“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选自《守株待兔》),这里的“折”字有“折断”的意思,如果学生复述为“撞到了脖子,死去了”是不准确的。“折”字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就不是“折断”的意思了,“李树多子折枝”说的是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压弯了,“折”在这里是“弯”的意思。
词语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故事是否完整合理,有时候还关系到人物塑造得是否准确。如《精卫填海》中说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有的学生复述时会说,“精卫经常拿来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头”,或者“经常搬来”,这就是没有准确理解“衔”这个动词,“衔”是“用嘴含”的意思,用“衔”一是符合精卫是一只鸟的情况,二是以此表达了精卫的能力有限,衬托她与强大的大海对抗时的百折不挠。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讲丰富故事,需要学生在准确的基础上,联系文本和生活之后,运用自己积累的词语,为文本添枝加叶、增光添彩的表达。
四年级下册的文文言文复述,要求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以《囊萤夜读》为例,首先,教师挖掘出空白点——胤读书的场景,接着,提供学生展开想象的支架,这是最关键的环节。创造的情境可以包括胤的家、夜晚读书的环境,还可以通过想象胤读书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还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如教师作为胤的朋友问胤:“胤,晚上没有油灯,就不读书了吧,早点休息。”学生作为胤,会如何回答呢?五年级下册两则文言文《自相矛盾》和《杨氏之子》都是主要由对话构成,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帮助复述。
六年级要求复述不仅是填补文本空白,还要试着加入思辨性的语言。学生经过之前的训练,已经可以准确地复述故事内容,但学习一篇文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语文是一门工具,语文来源于生活,最后也要运用于生活。因此,借着六年级四篇逻辑性和思辨性强的文言文,我们还需要教学生如何从文言文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及如何运用智慧。如,在教授《两小儿辩日》时,笔者请学生与两小儿的观点进行辩论,让他们尝试把观点说得令人信服,在这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辩论和提问,让大家都发现“知无涯”的道理。
用现代汉语复述文言文,在于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因此语言准确是基本。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提出疑问,寻找资料,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创造性复述。
儿童很喜欢听故事,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中,故事类型占了很大的比例,这非常符合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教材课后题提出“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正是一种引起学生兴趣,减少学生与文言文陌生感,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的重要方法。教师应牢牢把握住这种方法,准确抓住学生复述文言文的难点,落实好小学阶段每一篇文言文的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