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 安炳
[导读] 小学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启蒙式教育

          安炳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瓦屋小学  
          摘要:小学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启蒙式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灌输合理的学习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生活。在乡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的存在,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大部分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起团队合作理念。本文对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出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多时候都取决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更多学生可以适应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但是,就现目前而言,很多乡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小组合作机制还有一些缺陷存在,所以,为了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的效果,探索更加合理的合作理念与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1.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不足
1.1 成员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性
          现阶段,在很多乡村小学的数学课堂中,都在逐渐开始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式的教学方法,但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技能与人际交流都比较缺乏,还不具备良好的合作心向与倾向性,所以小组成员在互动时往往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同时,由于部分学习小组是临时组合的,彼此之间没有经过有效训练,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或者讨论数学题时有不同的意见,因为学生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不够,所以要想有效化解矛盾相对困难。
1.2 成员内没有明确的分工
          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组长作用发挥以及组员配合等问题还缺乏明确的分工,导致真正参与到小组学习中的学生不多,仅限那些成绩优良的同学,而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想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就相对困难,他们往往处在旁观的位置,这样就无法将小组合作学习所具备的优势发挥出来。
1.3 划分合作学习小组的标准比较单一
          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在乡村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基本都是按照座位顺序,将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因为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也不浪费时间。另一种分组方式,则是考虑到了学生的部分异质性,以学生学习的成绩为依据来进行分组,甚至有一些老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只是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其他特征,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带来严重影响。


2.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议
2.1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心理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一般将小组成员控制在4~6人范围内,并明确对组员进行分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每个人都担负相应责任和角色。例如,小组讨论学习的组织人、发言人与记录人等,一段时间之后要互换角色,确保每个成员都能体验不同的位置职责,并获得有效的锻炼与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安排小组成员座位时,为了方便互相讨论学习,可以将他们安排在面对面或者相邻的位置上。
2.2 确立小组合作的机制
          众所周知,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因素。所谓的合作学习,能够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变成小组间的竞争,这就需要确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并调整好合作体系。在小组内设置一些角色,像组长、发言代表、记录员等,让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各司其职,并定期轮换角色,让每个成员都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这样能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个章节内容时,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套工具:一个铅笔头、一个图钉以及一条线,让学生只能用这三样工具来画圆。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一定难度,不仅无法一个人完成,即便是相互合作,也需要应用很多小技巧,否则稍有不慎,就画不出理想的圆。所以,学生在画圆的时候,要积极探索、互相配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既体会到了各要素的作用,也增强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明确学习任务
          老师要对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进行充分掌握,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并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可合作性以及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更多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
2.4 学会合作交流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找到思路后再与同伴交流探究,最终解决问题,这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仅优学生参与的情况。所谓的合作学习,目的是给予全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更多独立思考与进步的机会,从而实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标,合作交流的情形主要包括成员间和小组间这两种。其中,成员间的合作交流,是成员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同伴进行讨论,最终获得解决办法;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则是问题在小组内没有得到解决,可以提出来与其余小组探讨。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能够让学生的合作精神、群体关系等得到有效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最大限度的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不仅自身可以获得成就感,还能培养团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增强了数学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俊俊.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11):22-22.
[2]张清桂.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0):80-81.
[3]高亚丽.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20,(68):63-64.
[4]王龙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59):11-12.
[5]杨彦梅.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55):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