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配套学具有效使用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9期   作者:张敏
[导读]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
        张敏
        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00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小学数学学具正如几把锁匙,帮助孩子去认识抽象的数学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学具使用的“走场子式”低效现象比较常见。就如何提高学具使用的有效性,我们探索使用中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一.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通过直观学具的使用,最终目的是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美。如何更好地把握直观与抽象的关系,1.有一些数学概念和问题,要尽可能寻找一些可以操作的学具来帮助理解或解决。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对大数的直观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进行多次的学具选择和使用研究。教学中利用点子图、小正方体等学具让学生开展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对较大的数有直观的认识,发展数感。2.要把握好直观与抽象的辨证关系,学具操作如何与抽象语言表述相结合,一直是学具使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问题。在使用学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对直观操作上真正理解上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允许学生用个性化的的语言来表述对直观操作的认识。如在对称图形的认识中,教师让学生说说通过折一折的学具操作活动发现什么?学生就用多样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理解:两边是一样的,上面和下面所有的东西都对齐的,是刚刚好的,没有多出来,也没有少进去……。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表述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也体现了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具使用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学具的使用目的是借助直观手段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它是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需要,恰当地运用学具,做到适量、适时和适度。
        如何做到学具使用的适量、适时和适度?
        英国教育家笛恩斯对学具很有研究,他提出四个学具学习的原则,其中“知觉变化原则”就指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观察和操作中感知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本身不会因为知觉角度和形式的改变而改变。笛恩斯强调应该尽量让他们自己玩学具,例如,儿童必须在无限制的情况下,玩弄学具,然后逐渐地引导进行有意义的游戏,使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中,了解学具的性质,进而了解有关数学意义。
        再来看香港一所小学的一节数学课:学习内容是《厘米的认识》,在整节课中,每一位学生都在完成一项工作:即用学具制作一把尺。学生通过量量、画画,不断地讨论、修正的活动中认识厘米,发展数感。
        这些都给我们一些启示:给学生充分的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以学生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来把握学具使用的适量、适度和适时。也要避免因使用学具,把数学课上成实验课、常识课等,而忽视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
         三.玩与学的关系
        利用学具开展游戏教学是数学内容获得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不同的思路、创造、动力、兴趣、热情、喜悦……。
        学具的使用,要充分注意到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在轻松地玩的过程中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和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例如在研究角的大小问题时,组织“大吃小,小吃大”的游戏。
        1.学生在比较自己画出的角时发现:角有大有小。
        2.教师提出问题: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我们一起在游戏中寻找答案!
        3.师介绍游戏方法:4人一组,3人分别用学具活动角摆出一个角。1人当裁判,说:大吃小或小吃大。然后,比较3个角的大小,根据大吃小的口令是摆最大的角赢,根据小吃大的口令,摆出最小的角赢。


        4.学生游戏。学生为了想赢,总在猜测裁判会喊哪句口令,然后把角摆大些或小一些。在比较角的大小过程中,有些角很难用眼睛观察比较大小,学生就在想办法比较:有的用“石头、剪子、布”来决输赢,有的用叠在一起比一比的方法……。教师让学生暂停游戏,一起讨论:如何来比较几个差不多大小的角?学生用学具演示一些比较的方法。
        5.游戏结束后,教师说: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游戏中发现的角的大小与谁有关。
        6.再次游戏: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师说:能再摆一个角,比比谁摆的角最大?学生游戏活动:每一位学生在摆这个角时,尽量把角的两边叉开。把角展示出来后,学生来比较谁的角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学生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而且在玩的过程中,由于是“大吃小”还是“小吃大”是一个不定的游戏规则,为了能赢,所以学生除了在凭运气猜测裁判会喊出哪个比赛规则,还在积极思考怎样使角变大或变小。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在积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通过游戏,学生能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而且积极主动地用自己地语言来表述。
           利用学具进行游戏教学的目标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自发性的解题需求,还要让学生在摸索中(玩的过程)学习数学概念,从“思考”赢的策略建立“赢的公式”,再使用数学公式,提高某些技能的熟练程度。所以,在学具的使用中还要注意利用学具进行游戏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玩,防止本末倒置。
         四.独立操作与小组操作的关系
        在学具操作过程中经常要使用独立操作和小组合作操作的形式,学生独立操作学具,使每个人都能独立自主地去研究,使每个人都有实践和思考的机会。小组合作操作形式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进一步加强了合作意识。但是在合作操作学具时,经常出现由能力强的学生代替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操作的现象,有些学生就坐着不动也不说,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如何确定独立操作和小组操作的时机呢?
        1.对于比较简单的操作,学生能独立操作的,就由学生独立操作。例如:在《分数大小的比较》中,学生可以独立通过折折、画画等学具操作来突破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这个难点。
        2.对于学生独立操作难度比较大,就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解决其中难操作或难理解的部分,使学生之间能优势互补,也缩短了操作的时间。
        例如在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时,要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感受1千克=1000克,同时发展学生估计意识和数感。学生独立操作有一定的困难,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同桌同学为一组,1、估计一位同学的书包有多重?学生估计3千克、4千克……。2、称一称:1人用小袋子来装书包中的东西,并用弹簧秤一次一次称。(弹簧秤的最大刻度是500千克)两人一起读出每次称的弹簧秤的刻度,另1人记录每次称的质量。3、再一起算算书包有多重?看看与估计的是否差不多。学生在估一估、称一称、算一算的合作过程中,体验千克与克的关系。
        3.在学生能够每人拥有一份学具时,可以让独立操作机会更多一些,并让独立操作和合作操作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图形的认识》中学生先独立用小棒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再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评议,寻找错误,共同修正。要为学生独立操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因为在独立操作中,更能促进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同时要积极创设学生共同的操作修正或合作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又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目前,虽然学具使用研究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反思过去,反思现在,坚持“扬弃”的态度,积极地、创造性地去研究探索学具使用与教学改革工作,为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而共同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