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理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9期   作者:段敏
[导读]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地理校本课程的科学化、规划范开设具有指导作用
        段敏
        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摘 要]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地理校本课程的科学化、规划范开设具有指导作用,笔者根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了地理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过程。。
        [关键词] 校本课程,地理 ,课程体系
        1.问题的提出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18年1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炉,新课标明确提出“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开设校本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教育的进步的一个需要。我校也紧跟时代步伐,于2018年开始开设校本课程。但是我校地理校本课程都没有基于本土化、校本化地理,开发过程中存在“碎片化、拼盘化”等问题,基本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普及,缺乏课程系统化,这种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无法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也无法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显然也无法实现我校的办学目标。要科学的、有规划的实施地理校本课程,就需要构建符合本校实际,顺应教育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2.校本课程构建过程
2.1 构建步骤
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充分了解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明确学校开设地理校本课程的优势和劣势;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对地理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明确教师对于地理校本课程的看法;总结归纳现有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和不足。
其次,借助集体的力量,根据前期的准备工作,撰写初稿。
第三,根据构建的校本课程体系,进行实践探索,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2.2 例谈校本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步骤,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之后,尝试对我校校本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
        2.2.1地理校本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设置初稿
初稿依据学校实际,从拓展延伸、运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维度来构建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如图1所示。拓展延伸类课程主要是基于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以及旅游地理四本教材进行拓展延伸;运用实践是指利用所学的知识开设一些区域案例分析和地理实践的课程;迁移创新是指将所学的课程能够自主迁移,并在已具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三类课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图1 地理校本课程结构体系1
在经过初步实践之后,发现初稿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第一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上体现明显不足,无法看出具体重点落实哪一个核心素养,虽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相互关联的,但是每一门课程重点落实的地理核心素养是不同的,如果在体系构建上就不进行明确的划分,那么后期的落实上也必然会打折扣。第二,分类的名称上存在不合理性,导致后面的课程设置有所错乱。运用实践、迁移创新这两个分类上有较大的逻辑缺陷和重复性,显得空而大,这使得后期课程设置在逻辑上也经不起推敲。第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程开设建议不具体,比如对必修一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对于从哪些方面入手延伸、基于什么原则进行延伸,并没有说明,总体比较空泛。其次,预设的课程设计过于粗糙,没有经过认真的考量。比如月相的观测,从时间设置看,高一上学期,主要是在冬半年,冬半年六盘水阴雨天气多,观测月相的几率小。另外,我校校本课程是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无法进行月相观测,就是布置下去学生也无法完成,因为学生晚自习时间较长,选修课的学生又来自于不同的行政班,无法在晚自习是进行集聚。第
        2.2.2地理校本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设置二稿
根据理论学习的成果,结合初稿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二稿。
此稿中校本课程的开设从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实践创新三个维度来构建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如图2所示。拓展延伸类课程主要是基于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以及旅游地理四本教材进行拓展延伸,重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迁移运用课程主要是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实践创新课程是指基于乡土地理开设,让学生充分了解六盘水市自然、人文地理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去解决一些现实中存在的地理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三个课程类别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图2 地理校本课程结构体系2
从图2可以看出二稿相比较初稿有了比较大的进步,逻辑上更加的清晰,内容设置上更加的具体。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课程设计的逻辑、梯度上有待改进。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缺乏一定的逻辑和梯度,显得课程之间联系性不强,虽然不像一稿那样空而大,但是依旧显得空泛。其次,在开设内容上与国家课程脱离。从构建的课程体系中看不出其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校本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和感受到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所以,在开设中应该要统筹规划好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实现顶层设计、功能互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既不能是国家课程的简单重复,也不可完全脱离国家课程。而二稿中的课程体系规划与国家课程之间的有所脱离,这与校本课程的开设初衷有所违背。
        2.2.3地理校本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设置三稿
根据二稿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和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制定了三稿,三稿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图3地理校本课程结构体系3
从图3和可以看出,与二稿相比,三稿又有了明显的进步:首先,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做好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三稿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国家课程设置的梯度,将课程的设置内容与之相对应。其次,层次更清晰,逻辑更清楚。课程设置上,从大到小、由远到近、由易到难,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从图三可以看出,在高一上学期,主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到了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及基础之后,开始进行实验探究。而乡土是最为鲜活的案例,也正因为它处在学生的周围,所以他的复杂性也是最大的,故其放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设置。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阶段,我们都离不开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渗透,所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贯穿整个课程开设阶段。
        3.小结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在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集整个教研组的力量,才有可能打造出精品。其次,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构建——实践——构建的循环中,不断的进行完善。所以上述的构建,虽然是集了课题组的力量,但是这还不够,所以三稿的课程体系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将各个校本课程串起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