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坤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新龙小学543101
摘要:有研究发现,心理忽视作为一种消极经历,是引发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一个重要因素的。心理忽视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和情感上的需要受到社会和家庭反复、持续漠视。遭受心理忽视的个体因其在情感上缺乏关心与爱护,会导致他们采用消极方式(攻击、自杀、自伤等)来处理与解决生活中与他人的争端、分歧等。而且也有研究指出,与其他人相比,有心理忽视经历者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暴力及欺凌行为。校园欺凌可能与其他消极行为一样受着心理忽视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生;校园欺凌;心理忽视
引言:随着个体不断地成长,学校是学生活动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教师作为学校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认知学习能力有着直接影响。一般来说,温暖、信任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并会有效地减少学生内外化问题的产生即。若师生关系紧张,它不但会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还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进而出现了更多的攻击行为。例如,师生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而且对儿童问题行为发生有抑制作用。
一、情感体验与行为导致校园欺凌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了解的校园知识也越多,对校园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熟练,同时在校园直播平台、校园游戏中的涉入群体也有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借助这些校园媒介,学生会行使如言语谩骂、侮辱性图片与视频发布等欺凌行为,这使得初二学生变得越来越频繁地行使校园欺凌行为。在心理忽视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且随年级增长而增加,进一步说明性别和年龄可能是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危险因素。较之于男生,女生对父母的依赖心更强,受到更多的父母照顾,且家长在养育男孩时往往注重培养其坚强、独立的品质而忽视了子女的情感反应及身体上的变化。同时,生刚刚进入新环境,更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容易受到父母对其情绪情感和学习情况的关注。这些结果都显示出初一学生情感体验与行为较多。
二、校园欺凌与心理忽视相关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校园欺凌均心理忽视呈正相关,与师生关系呈负相关。父母对子女情感变化的冷漠与忽视态度,加之小学生叛逆心理,很容易使问题行为倾向增强,进而增加潜在暴力攻击、犯罪行为发生的危险性,促使学生易成为欺凌者。此外,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的师生关系,势必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良好发展。尤其是在相处过程中,对有攻击行为倾向的学生,教师会无意识地流露出各种消极的语言和情绪,导致这些学生也会将这种情绪情感和语言投射到教师身上,影响教学中的师生合作关系,抑制师生之间积极情感的产生,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却可能对学生问题行为产生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可见,心理忽视是积极影响小学生欺凌行为发生的因素,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消极影响小学生欺凌行为发生的学校因素。基于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还发现,心理忽视与小学生校园欺凌间还存在种链式的影响机制。这说明心理忽视不仅可以直接预测校园欺凌,还可以通过师生关系和传统欺凌对校园欺凌产生间接地影响。
在早期教育环境中,个体长期处在心理忽视的环境中,易形成退缩、怀疑的性格,很难在校园内与教师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引发身体、言语等欺凌行为,很多传统欺凌中的被欺凌者和欺凌者,在校园欺凌中也扮演同样的角色。反之,若个体早期的身心成长得到了良好的关注,能增强其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和信心,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就会提高,从而较少地卷入到校园欺凌事件中。特别是传统欺凌的减少也会进一步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所以,在治理小学生校园欺凌问题时,除了应从家庭角度考虑早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外,还应重点加强对小学生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加强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减少攻击、欺凌等问题行为发生的目标。
三、防治校园欺凌需落实学校主体责任
一是成立校园欺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预防和处置方案,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和职责,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二是发布、宣传和组织学生学习《校园欺凌防治声明》,确保学校每一位师生掌握校园欺凌行为的表现和特点,熟悉报告预警的渠道和流程,清楚学校、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欺凌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三是完善校园监控与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校园公共区域监控力度,增强校警与保安的力量,充实专业人员,提高预警效率,不定期抽査和走访宿舍等学生固定聚集地;四是搭建快速报警平台,畅通女生投诉报告渠道,充分利用学校微信、QQ、电话和投诉举报信箱等新媒体和传统平台,鼓励女生及时反映和报告突发情况,并出台相应的保护、保密与奖励措施。
四、积极建立心理行为档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组织专业教师每年开展一次全校心理行为普查,并结合班主任和相关教师的观察记录,对学习成绩差和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进行重点筛査,建立高中学生校园欺凌重点关注对象心理行为发展档案,定期组织班主任、心理教师、科任教师等沟通协商,排査风险,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校社联合,及时、公开公正地应对高中女生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严
格按照《校园欺凌防治声明》的规定,学校联合家长和社区派出所积极介入,坚持不推诿不拖延及时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对欺凌实施者进行处罚和教育,让校园欺凌行为处理结果可预见、能预见。另外,处理完毕后,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及时介入对欺凌事件参与者的跟踪辅导,做好心理行为矫正工作。
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心理忽视以师生关系和欺凌形成的三条中介途径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作用。本研究对心理忽视与师生关系如何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的变化趋势还需要纵向的追踪研究加以证实,这也是课题未来研究继续探讨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李高洲.小学校园欺凌的类型及防治研究[J].教书育人,2018(20):24-25.
[2]孙青.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对策解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77.
[3]于瀚坤.校园欺凌中受害者的权利保障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5):86-89.
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2019B155《校园欺凌现象、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以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新龙学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