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雨
淮安市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 223300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话”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在教育者的视野里,“对话”已经超越了原始的语言学意义。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实质上是一种师生间的人格对话,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构建学生完满的人格。
一、现象——学生“对话”意识的缺失
1.忽视“对话”意识,禁锢思维的发展
一位老师上《圆的认识》时,指着黑板上的圆,问“圆是平面图形,对不对?”学生回答“对”,教师又问“圆是封闭的图形,是不是?”学生回答“是”,教师还问“圆是曲线图形,有错吗?”学生回答“没错”。
一堂课,类似的“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问题很多很多。这是一种给出答案的问题,老师把问题咀嚼烂了再给学生,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对话意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缺失分析与判断的思维过程,在“是或不是”的问题后面,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被堵住了,这种教学完全禁锢聊学生思维的发展。
2.追求“对话”形式,丢失思考的价值
一位老师上《长方体的认识》时,老师问“长方体有6个( )”一位学生便答“面”;老师问“还有12条( )”一位学生问“棱”;老师问“它们相对应的面( )”,学生答“相等”;老师问“同一组的边( )”,学生回答“一样长”……
一节课,几乎每个问题都是老师问前半句,学生答后半句。这种看似很活跃,但此种挤牙膏式的问答,使学生失去了把问题信息和已有经验信息加工的过程,这种只追求对话的形式,却丢失思考的价值,根本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
3. 盲目是从,缺乏“对话”的实质
一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数100根小棒,要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数出10捆。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学生6个人一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后,成员间没有什么交流,然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数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数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汇报自己是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
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进行对话交流,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对话交流的要求和目的,学生没有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此种教学一味强调学生的操作与交流,实际缺乏了学生对话的实质,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二、“对话”——数学课堂的应然追求
什么是对话,用巴赫金的话说,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当然,数学课堂上的对话不是单纯的同意或反对关系,不是师问生答,也不是生问师答,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看法的沟通,是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产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形态。
1.对话前提是民主与平等
对话是以民主、平等、理解、宽容为前提的。教师应把民主带进课堂,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于创新和创造,实现“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同时,教师还要把语言的趣味带进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要善于把数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2.对话需要交往和互动
数学课堂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也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3.对话追求预设与生成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产生,教师只有对课堂教学做一个精心的预设,当生成出现时,才能合理引导,既达成本课堂的教学目标又能尊重学生,保护其创新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话能够体现民主、体现平等、体现和谐、体现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体现。对话不仅仅是种教学手段,更体现为一种对话精神,具有方法论和本体论的双重性质,对话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追求。
三、实践——让“对话”引人入胜
那么,课堂中怎样实现让“对话”成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萌芽呢?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研究,以下仅从四个方面作简要的探讨。
1.在“对话”中寻求“情趣”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最重要的是能思考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这里,我们将生活情境与数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有效地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学习生活化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2.在“对话”中倡导“平等”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上有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数学课堂上不时涌现出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个别的行为,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这种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儿童有表达自已内心活动的演绎能力和有表达思维的描述能力。儿童的演绎与描述是重要的教学细节,这些教学细节具有情境性、随机性和教育性的特点,是教学生成的重要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较强的教育机智,要求教师有一双“慧眼”,在观察中、在倾听中、在思考中,注意从学生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并随时利用这些生成资源为教学的展开服务。
3.在“对话”中孕育“思想”
在现今的教学中,课前老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出书本,思维飞出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这样,老师和学生就可以在平等的对话中汲取到一种理性精神,积淀数学文化的价值!
素材的选择和生活紧密相连,则会更富有现实意义;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因为和数学知识相结合,才更富有理性色彩。这样交流时,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思考得深、把握得准,充分给学生敢想、会说、善做、活用的时间和空间。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数学课堂自然而然就会滋生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