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下山参培育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6期   作者:杨欣
[导读] 林下山参是利用原始森林环境,培育出来的人参。生长15年后的林下山参可以鉴定为野山参。
        杨欣  
        鸡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工作总站  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100

        摘要:林下山参是利用原始森林环境,培育出来的人参。生长15年后的林下山参可以鉴定为野山参。本文研究了黑龙江省东部林区林下山参的栽培技术,模拟野山参生长模式,不施肥不打药,辅以自然诱导性人工干预,以期实现林下山参栽培的最合理技术,为黑龙江省东部林区林下山参的栽培提供指导模式。
         
        Nature forest ginseng refers to ginseng grown under natural forests and simulated wild ginseng growth and living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the lower ginseng of the forest area in the eastern par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model of natural wild ginseng growth was simulated without pesticide fertilizer, supplemented by natural induced artificial interven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ost reasonable technique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ower ginseng. To provide a guiding mod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ower ginseng in the eastern forest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关键词:林下山参 培育
    Keyword :Natural Forest Ginseng;cultivation
        
        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半阴性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为东北三宝之首,百草之王,为珍贵药材,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当前,人参的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有园参、花旗参、高丽参、西洋参、林下山参以及野山参[1]。目前我国野生人参资源稀缺,所以保证人参的品质,提供充足的药效功能,是解决野山参资源枯竭的首选,林下山参作为一种最接近野生人参功效的一种替代资源应运而生[2]。
        为了探索林下山参的栽培技术,总结参农多年技术经验,鸡西市胜利林场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夏家堡林场、辽宁省桓仁县德源参业合作对林下山参栽培技术进行研究,采用不施农药化肥的模拟天然野山参生长模式,辅以自然诱导性人工干预,总结了适合东部山区的林下山参栽培的合理技术,为黑龙江省东部林区林下山参的栽培提供指导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在鸡西市胜利林场林下山参推广示范基地进行。胜利林场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短暂回暖快,夏季温湿多雨,秋季降温迅速,多早霜;冬季漫长,寒冷少雪,年均气温3.2℃,年均无霜期120天,年均降水量545毫米。林区植被属长白山植物区系,土壤主要为暗棕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为团粒状。该气候和土壤等条件适合人参生长。
        1.2 材料
        实验材料来自于吉林省清源县的林下山参品种二马芽。选择籽粒饱满、无腐霉变质、机械损伤的种子。该品种是人们经过长期驯化选育的品种,其芦头长、肩头尖、主根长、腿明显,整体生长慢,价格昂贵,同时生长量较野山参大。
        1.3 方法
        1.3.1 种子处理
        催芽,采用室内催芽法,用于当年秋播。7月中旬采种,在林下山参种子熟红时采收种子,采收后洗去果肉,用25%的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5分钟,捞出后晾至种子表面无水,拌三倍细河沙混匀,放入木箱中摊匀。催芽需90天左右,前期每7天倒种一次,后期10天倒种一次,每次倒种视水分大小决定晾晒时间。约90天后待种子炸口达到35%,长出胚芽,此时筛出、阴干、装入透气口袋内,放在通风干燥的冷库贮存(冷库温度0-4℃),待当年播种。催芽温度控制。催芽前期温度保持在18—20℃,后期温度保持在10—15℃,湿度保持在20—30%。
        1.3.2 林地的选择
        选择以柞树、椴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郁闭度0.6~0.8之间;土壤为深层暗棕壤,PH值为5.6-6.5之间;坡度为5°~15°,坡向以东坡、东北坡最佳,东南坡次之。
        1.3.3 林地清理
        将无利用价值、胸径不足4cm的林木、枯立木、灌木、藤条割除,进行横山、顺山摆带清理。在不破坏原土层的情况下,用铁镐将多年生的恶性杂草和小灌木连根搂除,全部清除场外。整地过程中注意根茬一定要与地面一平,不必刨地。对羊胡子苔草进行了彻底清除,清到树脚下部,使其自然腐烂。
        1.3.4 播种
        播种时间。秋季(10月中旬)播种,采用点播方式,每个种植点播2—3枚参籽,点距10cm,行距30cm,覆土厚不超过3cm,播种量3市斤/亩。播种后,按照山形走势,每隔30m打出一条排水沟。
        1.3.5 林下山参管理
        封山看护。种植林下山参的林地应进行常年封山看护,严禁人畜进入,不准在林下山参种植林地内进行割柴、放牧、采集山货野果、开矿等活动。
        搂树叶。种植林下山参前3年,要在每年春季土壤未化冻时,将堆积的树叶用耙子搂出去,以利出苗整齐。
        除草。种植林下山参的林地前2年不必除草,但从第3年开始,每年用镰刀或剪子将高于参叶以上的杂草全部清除。
        调整郁闭度。林下山参生长到5年后,每年夏、秋两季进行全园踏查,注意观察,发现有郁闭度过大的地方,要在冬季进行清理树冠,要将掉落枝丫彻底清除,避免夏天干枝丫落地伤参。
        摘花疏蕾。8年生以上林下山参,每年5—7月开花,每株花蕾多达100个。为避免过多花蕾影响参根生长,要及时摘花疏蕾。如想留种子,则摘掉后开放的边缘小花,保证中间先开放的花蕾有充足营养供应。
        移栽。如需移栽则要随挖随栽,保证须根完整,将人参按原生长方向、深度等分支摆放整齐,按原样栽到新的林下土壤中。
        鼠害防治。鼠害主要有鼹鼠、山鼠,害鼠盗洞,会使林下山参接触空气氧化形成铁锈根,降低品质等级,预防可用鼠夹子、地箭捕杀或用毒饵诱杀,我们多采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
        防盗。林下山参种植后要建更房,圈设管护铁丝网,人为制止野生动物啃食和盗参者,尤其是野猪、人为践踏破坏林地。要设专人看护,4年后增设报警监视器材和饲养看护犬;林下山参成熟后要增设红外线监控设备,辅助以无人机巡航等先进设备加强看护力度。
        2、结果及分析
    人参种子于2017年秋季播种,2018-2019年每年对人参出苗情况进行调查。随机选取10个1平方米大小的样地,抽样测量,得出2018年每亩保存3080株,单株平均长度约3.59厘米,2019年每亩保存2822株,单株平均长度约10.02厘米。
         林下山参生长情况(单位:株,厘米)

        
        3 结论与讨论
        3.1通过试验研究与分析,模拟林下山参生物学特性将春季播种调整为秋季播种,解决了林下山参催芽、有害生物危害、春播顶浆等问题,提高了山参种子出苗率。
    3.2 播种时使用点播器播种,可控制播种量,减少播种用工量,节约成本。
    3.3 按照山形走势作排水沟的设计,可有效控制地表径流量,防止山坡长,流水冲刷林下山参。
        4 推广前景
        鸡西市胜利林场现有天然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75%以上,为发展林下山参栽培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胜利林场天然林下山参培育技术的示范作用和积极宣传下,目前推广面积已达到了10000亩。在护好林的同时发展了林下经济;在保持人参原始生长环境的同时提高了人参产品的质量;在满足消费者对人参林副产品需求的同时,提高了林场职工和广大参农的经济效益,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想,范航,徐源,等.林下山参的栽培管理技术[J].林副产品.2016(09):70-73
[2] Sun, H., Liu, F., Sun, L., etc. (2016). Protcomic analysis of amino acid metabolism differences between wild and  cultivated  Panax  ginseng Journal  of  Ginseng  Research, 40(2),113-120.
[3]刘吉军.长白山林下山参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21):91-92
作者简介:杨欣,1986年出生,女,学士学位,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种植资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