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下的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行为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6期   作者:谢雯雨 盘妹惜
[导读] 在证券市场中风险和收益是密不可分的,智慧的投资者善于运用合适的证券投资分析理论和正确的投资心态获得投资利润,然而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极大影响了其在证券市场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谢雯雨  盘妹惜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证券市场中风险和收益是密不可分的,智慧的投资者善于运用合适的证券投资分析理论和正确的投资心态获得投资利润,然而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极大影响了其在证券市场投资决策的正确性。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证券市场的投资方式和类型更加多元化,随之增加的投资风险对投资者利益、相关金融投资机构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都会产生一定风险。因此,如何把握和引导正确的投资行为,制定符合国情和市场的证券行业监管方式,对我国证券市场和互联网金融行业平稳发展都具有者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为金融下;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行为
引言   
        金融服务拥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存款也在不断增加。在社会保障系统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居民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基于这一社会需求,我国互联网金融逐步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投资以及管理技术等存在滞后性,使此行业的发展存在较多的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获得了更多的技术支持,针对这一变化,本文主要分析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路径。
1行为金融理论与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行为金融理论随着各种市场异像的产生和对传统金融学中理性经纪人假设的质疑,有限理性和有限套利逐渐被经济学家认可。根据行为金融理论,由于市场的半有效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投资者难以及时获得有效市场信息并对其进行市场无偏估计,同时也难以避免基于其情绪的歪曲判断,从而使其产生诸如过度自信、时间偏好、恶行增资等偏差投资心理,影响其利润最大化投资目标的实现。即市场投资者是总体有限理性的,这种有限理性为研究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提供了新的方向。(二)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行业为适应新的经济需求,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二者融合,并在资金融通和金融支付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信息化金融机构等为代表的独特发展模式,并由于其低进入成本、高使用效率和广阔的覆盖面等特点快速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低和相关法律的不完善使其信用风险不断攀升,网络黑客和金融犯罪等网络风险本身。
2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心理行为分析
        2.1投资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投资风险一般存在于两方面:其一,互联网金融所需的资金来源通常都是以银行信贷为主,而银行针对此类的贷款利息较高,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投资选择的时候也是以利息高为目标,选择的一般都是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因此风险较高[3]。其二,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时期较短,而投资人的经验相对不足等,使其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着失败的风险。


        2.2过度交易
        过度交易即投资者交易频率过高的一种投资行为,其行为往往是为了通过不断交易而套取利润,然而过高的换手率往往并不能使投资者获得更多利润。统计表明,换手率和交易频率与账户平均收益成反比,在考虑交易成本后,频繁交易账户的平均收益将远低于市场平均收益。这种交易行为在全球各大证券市场都有出现,我国则尤为明显。导致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出现过度交易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信息化的金融机构带动了互联网理财的井喷式发展。伴随着余额宝的大面积普及,互联网理财正式拉开序幕,理财产品和用户数量激增,传统金融理财机构、基金和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ITFIN交易额每年成倍攀升。互联网金融理财快速高效的操作流程和良好用户体验为投资者大量交易提供前提。第二,P2P网贷过低的门槛和监管缺失。低门槛使得网贷平台的组建成本过低,行业内平台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这种低门槛为低信用投资者获得更多贷款从事金融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第三,互联网的便利性易滋长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产生易获得性偏差。互联网的时效性信息获取使得投资者认为自己能够挖掘出更多的市场公开和潜在信息,产生能够更准确的进行证券估值的控制力错觉,从而增加投机性,易引起过高的交易频率。
        2.3用户违约风险
        银行信贷与民间融资等是互联网金融融资的重要途径。而这两种途径都会使企业面临着较高的利息。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拥有的备用资金不足,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如果一些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违约的现象,也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如果储户不能及时的获得资金,可能会造成客户的流失,信任度下降,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4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指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在互联网理财时,倾向于过早卖出上升理财产品,而过晚处置亏本理财产品,而我国互联网证券理财参与者的年轻人数居多是导致其陷入初入市投资者常见心理过程的原因之一。当证券理财产品价格上涨时,选择过晚卖出的年轻投资者则会承担价格下跌的风险,出于对损失的厌恶还能选择提早收回盈余资金;而当产品价格下跌时,对沉没成本的忽视使得年轻的投资者选择低价卖出从而避免产生后悔厌恶。除此之外,心理账户陷阱也是带来处置效应的因素。即投资者将自己的总投资资金分散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中,错误地将一些账户的资金估值得比另一些低,对不同账户采取不同投资决策,并缺少账户投资间的协调统一。如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互联网理财投资者常将自己的资金用途分为稳定保值和风险增值两类,对于稳定保值的心理账户而言,处置效应是维持投资安全的选择方式。
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大数据的产生与发展,使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金融行业融入大数据的优势,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无论是其业务结构还是运转模式等,都显示出勃勃生机,向着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欣.基于行为金融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288-289.
[2]周光友,罗素梅.互联网金融资产的多目标投资组合研究[J].金融研究,2019(10):135-151.
[3]韩明志.基于行为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9(20):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