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曹虹英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重视学生思维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借助参与式学习方式展开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深入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曹虹英    剑阁县柘坝小学校  628316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重视学生思维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借助参与式学习方式展开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深入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式学习;教学质量;提升;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53-01

        所谓“参与式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基于自身对于知识的爱好,以及自身成长中的困惑,而主动的发起或者参与相关的求知的过程,并从中不断完善自我,消除困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如何让学生认为这门课值得学,如何让学生认为这门课能学会,如何让学生每次课都认为自己学到了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是这门课中的佼佼者。也就是,从学生“愿参与、能参与、会参与、乐参与”等方面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一、重趣味,让学生愿参与
        小学生天性是好奇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将知识放在学生能理解的,接触过的实例中来讲解,或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并感受知识的趣味性。
        比如在讲授“相遇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什么是“相向”,什么是“相背”,什么是“相距”,什么是“提前出发”等基础性概念。在学生亲自参与的演示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平常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会被吸引而参与其中,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二、巧引导,让学生能参与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一定还要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结合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引导,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产生的挫败感和行为习惯会影响他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每一个环节都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比如,在进行“通分练习”中“找出比六分之一大,又比五分之一小的分数”的讲评时:可以让学习较为困难的中差生来读题,并提问“能找到吗?”:接下来,再问“五分之一比六分之一大多少?”并让中等生讲解通分的过程;得到“大三十分之一”后,可以试探性提问“六十分之几?”以引导学生找到一个中间的分数:在此时,一定让学生复述思维的过程,以巩固对通分的理解与运用。随后,再鼓励学生“只能找到这个分数吗?还有没有其它的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们面对不熟悉的复杂的问题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很容易使他们从参与者变为“无关者”,教师引导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打开窗子,给他们一点光亮,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步骤,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回过头来一看,原来整个困难都已经瓦解了。在处理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坚持适当、巧妙地引导,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参与到学习中来的。



        三、促内化,让学生会参与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也就是,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是向学生“授之以鱼”,而是要给学生“授之以渔”。
        任何人都需要成就感的,特别是正处于人生成长期的小学生。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每次课都认为自己学到了东西?学生对自己在一节课上是否学到了东西又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听懂了老师讲的知识点、记到笔记本上了不能叫做学到东西。这种情况下,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很低的,长此以往,学习会变成枯燥的,没有创造性的劳动,学生会厌学。听懂了知识点,并且知道这些知识可以用在哪里,是稍微高级一些的学习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最多给学生一种满足感和足以应付考试的安全感,不会带来成就感。只有通过思考把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运用知识自己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都达到这个程度,但是我们要引导他们掌握这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比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建议教师进行一次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比较“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的异同,并列出对比表。在教师的讲评中,既可以复习小数的不同数位与不同单位的概念,更主要的是巩固“分母不同就是分数的单位不同,无法直接加减,必须要先通分”的解题策略。这种回顾、对比、巩固的练习,既能提升孩子学习的有效性,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参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多激励,让学生乐参与
        应该承认,任何一个班级中学生发展的程度总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好,成绩好,但也一定有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成绩不理想:有的孩子能积极举手主动发言、能紧紧围绕教师的要求开展学习活动,但一定有学生在课堂上不言不语,十分安静,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些情况,固然与学生天生的个性有关,但也与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机智有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用的策略,很多教师都运用得很好。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还曾经运用过“命名法”来激励、管理学生。在我新接手的一个班级时,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结合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我宣布了一批班级称号:思维十分活跃的“某奔驰”;心算能力超强的“闪电侠某”;爱提问的“爱迪生某”;喜爱用方程解题的“某方程”等等。当然,始终是正面的、激励性的,不能出现歧视性的称号。在课堂教学中,巧妙使用这样的称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励学生不断积极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将参与式学习教学策略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数学课堂顺利展开,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红川.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3):58.
[2]赵升慧.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67.
[3]李文娟.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