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腹腔镜应用于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孙凤 丁兰 王春艳 高秀梅 于海英 任宇婕
[导读] 目的:观察急性胆囊炎病人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对疼痛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价值
        孙凤 丁兰 王春艳 高秀梅 于海英 任宇婕
        大庆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6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胆囊炎病人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对疼痛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价值。方法: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病人64例为研究对象,病人就诊时间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期间。64例急性胆囊炎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干预A组和干预B组2组,均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干预A组(32例)病人接受常规护理,干预B组(32例)病人接受围术期护理干预。分析2组简明-麦-吉疼痛问卷SF-MPQ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干预B组简明-麦-吉疼痛问卷SF-MPQ评分(8.74±1.23)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5%,相比干预A组而言均更低(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病人采用腹腔镜手术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对疼痛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围术期护理干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研究;
(前言)
        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是因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导致的胆囊炎症疾病[1]。针对急性胆囊炎疾病,临床常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但手术毕竟属于一种有创操作,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降低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概率。因此,我院选择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胆囊炎病人64例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护理为对照,观察急性胆囊炎病人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对疼痛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病人64例为研究对象,病人就诊时间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期间。纳入标准:(1)确诊为急性胆囊炎[2];(2)符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适应症;(3)在研究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精神病病人;(2)临床检查资料不全者。64例急性胆囊炎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干预A组和干预B组2组。干预A组中,病人共32例,男病人20名,女病人12名,最小29岁,最大68岁,平均(58.19±9.04)岁。干预B组中,病人共32例,男病人19名,女病人13名,最小28岁,最大69岁,平均(58.19±9.19)岁。
1.2方法
        干预A组(32例)病人接受常规护理,主要是简单的口头教育。干预B组(32例)病人接受围术期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临床护理人员充分讲解腹腔镜手术的优势,耐心介绍急性胆囊炎的疾病知识,提高病人对自身病情的正确认知,减轻对疾病治疗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协助病人做好术前检查和手术准备工作。(2)术中护理。术中加强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3)术后护理。术后定时检查病人切口及病情变化,叮嘱卫生保健知识,多关心病人,使其保持心情舒畅,制定针对性的低脂肪、低蛋白饮食方案,确保充足的休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1)分析2组简明-麦-吉疼痛问卷SF-MPQ评分。简明-麦-吉疼痛问卷SF-MPQ评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2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烈。
        (2)分析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胃肠道症状。
1.4数据分析
        利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代表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观察2组简明-麦-吉疼痛问卷SF-MPQ评分
        护理前,干预A组和干预B组简明-麦-吉疼痛问卷SF-MPQ评分值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B组简明-麦-吉疼痛问卷SF-MPQ评分(8.74±1.23)分,相比干预A组而言更低(P<0.05)。见表1。


2.2 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干预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5%,相比干预A组而言更低(P<0.05)。见表2。
表2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讨论
        目前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法有很多,但采取保守措施如解痉挛、镇痛及抗感染等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多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以彻底去除病灶,避免病情反复发作,控制病情进展[3]。由于急性胆囊炎病情发作时,病人疼痛感强烈,因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服务,以降低病人的疼痛感受,改善预后。
        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一方面通过术前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状况,消除对疾病和治疗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促进手术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术中护理,提高护理服务意识和质量,确保手术成功;其三,通过术后护理,加快病人术后康复进程,提高病人体质,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护理的病人简明-麦-吉疼痛问卷SF-MPQ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p<0.05),证明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的临床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急性胆囊炎病人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病人的疼痛感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游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整体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42(06):211-212+214.
[2]于勇.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系统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25(04):173-174.
[3]王晓玲,谢琴琴.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术后护理干预对康复进程和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1):3065-30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