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影像解译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张佳
[导读] 摘要:在我国生产建设项目的实际工作中,有必要使用遥感技术。
        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农业农村局(水务局) 陕西省  712000
        摘要:在我国生产建设项目的实际工作中,有必要使用遥感技术。在监测水土保持的过程中,遥感技术中心收集数据以通过现场研究进行科学分析。有时必须配合GPS以提高生产和建设项目的质量,并且必须严格按照规则使用。本文主要探讨遥感影像解译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字:遥感影像解译 水土保持
        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大规模的生产建设项目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导致人类活动压力增加。为了逐步减少由于生产和建筑活动引起的侵蚀而造成的环境恶化,《水土保持法》要求生产和建筑单位制定保护计划,并采取行动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同时,重要的是要监测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的大中型建筑项目。
        总的来说,监测生产和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十几年间,在监视和评估,数据监视和维护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制造和建筑活动中为水土流失防控提供了帮助。但是,整个监测过程尚未完全成熟,缺乏权威性指导导致实际结果质量不一致。
        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问题
        如今,监测内容和数据需要应在实际生产建设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为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应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制造和建筑活动。但是,中国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强大,治理也越来越传统,缺乏专业知识,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异。需要利用遥感技术,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监测工作进度。在规划和建设中验证遥感技术并防止水土流失之前,必须了解建筑和工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要求,并根据政府提供的水土保持规范制定方案,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在不伤害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施工
        (2)水土流失应配备保护装置,使整个地区得到最基本的治理
        (3)改善土壤,增加森林覆盖率。
        2 监测水土保护过程中的基本指标
        监测施工期间水土保持的基本指标包括:土壤流失控制比例,草地覆盖比例,拦渣比例,扰动土地整治比例,水土流失总治理比例等。土地流失应了解该地区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以及流失的程度,认真听取土地流失保护的内容并相应地制定施工计划。它应基于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经验进行实践,了解林木的类型和覆盖性。拦渣比例是了解生产建设中的具体操作以及分类废弃石渣和土石以确保它们不危害环境。水土流失的总体治理是在项目完成后审查项目的总成本,并对水土流失的总面积和生产建设地区内得到良好控制的区域进行现场调查。
        3遥感技术用途
        从上述指标分析来看,我国目前遥感技术正在发展中,确定不同地区和不同地表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情况是监测生产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基础,而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面积分类中非常有用。遥感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容易地区分每个区域的流失情况,减少人力和物力的使用,从而显着降低工作强度并提高效率。遥感技术已在一些国家土壤调查中使用。对生产和建设中的水土进行一致的监测,并通过数据收集,实际分析和研究以及历史经验来利用遥感技术解决水土保持和土地分布问题。通过在不同地区的实例,可以用遥感图像去获取地区水土流失情况和等级,对于实地情况有着较全面的了解,对项目区域中的地形使用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性质的土地去分类处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用从遥感技术获得的地形数据,以定性确定每块土壤的侵蚀情况。该方法主要是为了获得项目区域水土流失的背景或在监测结束时对项目区域水土流失进行完整的评估。
        应该注意的是,遥感图像还可以显示项目区域中材料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一些需要大量设备的生产和建设项目开始时,有必要制定计划,尤其是在选择材料和设备时。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遥感设备,而且还必须在气候合适,海拔较高和信号更好的区域中进行操作。


        4遥感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
        如今,在生产和建筑项目中使用远程控制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是做了单次解读,并没有将解译形成的专题数据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将遥感技术作为监测工作的基础,以此更好地反映动态监测的要求。
        使用遥感技术对生产和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控可分为五个步骤:确定数据源,建立背景专题数据,动态监测,数据集成以及分析计算。。
        4.1确定数据源
        开发特定监测的过程需要仔细考虑数据状态,详细计划以及支持资金的能力。这样,可以用多周期图像处理数据。对于某些检测过程,还可以使用无人机遥控,并且数据图像的分辨率应保持在5m以内。从长远来看,影响的第一阶段应基于项目前一年的5月至10月的数据。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项目的原始情况。
        4.2建立背景专题数据
        如果要建立背景专题数据,则需要使用数据源。使用数据源时,有必要在之前确认项目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地形本身的数据条件。对于地形数据,土壤本身的侵蚀分类可用于确定投影区域土壤状况的标准。如果没有图像数据,则需要替换比例缩放的地形图以对陆地位置进行分类,并将其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区域背景,并更新土地利用率。
        4.3动态监测
        土质监测必须符合国家要求,并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全面实施。该过程涉及分析一系列土壤条件,与定位监测相结合,对其进行有效汇总,定期更新地形条件,并根据每个土壤指标生成专题数据。后续检查将充分利用土地专题数据,根据特定的施工进度表检查和评估地形。在生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通常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地表改变,这导致了每个季节的地形条件都不相同的现象。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对应开发的土地本身的情况进行分类。具体地说,它可以分为受干扰的土地和未受污染的土地。以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地表条件进一步细分。其中有草原,裸地,森林和耕地,而扰动土地则会出现建筑物用地、硬化地面和绿化地等等人为施工留下的痕迹。因此,在运用过程中,图纸更新应该是自动加载的工作过程,也要满足水利部的要求,报告各种季节的情况。因此,可以按季节分析情况。在升级过程中,GPS还将用于测量地块,并且在测量后将更新地图。此方法准确性较低,更容易出现缺陷。应根据当地特点进行调整。这样可将精度保持在1米左右,并允许更新模板。如果无法完成升级,则可以使用工程测量方式。然后,就可以完全了解项目的土地占用情况,并对各种土地信息和状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通过如此便可以充分了解到土地上围具体分布情况,以及其上存在的各类信息数量,以全面了解土地的具体分布及其呈现的信息量。查看它们是否满足施工条件可以根据水利部提出的要求和信息准确识别数据情况。通过执行现场测量,可以实现监测目标。
        4.4数据集成
        所谓的数据集成是指使用GIS构建数据库,部署监视数据和多个专题数据并将它们一起管理。这可以满足后续监视的条件。
        4.5分析计算
        使用GIS进行的统计分析应特别包括不同的监测期。总结后,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指标下计算它们的数值。最后,评估水土流失的状况,将涉及到的过程与方位全面体现出来。
        5结语
        总之,遥感技术在监控生产和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绿色建筑项目要在未来保持稳定和良好的趋势,则必须持续更新科学技术并使用遥感技术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郭阳,刘立峰,杨磊.遥感影像解译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24):126-127.
        [2]张太贤.浅谈香洲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20):99-100.
        [3]张征坤,刘四中.“水土保持管家”在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江淮水利科技,2020(02):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