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实施要点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迪力努尔.买苏提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开展,乡村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被普遍关注,各地开展了面广量大的乡村规划实践。
        霍尔果斯市自然资源局  835221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开展,乡村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被普遍关注,各地开展了面广量大的乡村规划实践。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手段。其规划设计不仅指完善环境、建立景观带、视觉村、合理规划基础设施以及改造生态环境,还应统筹乡村发展情况,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本文在此从实施美丽乡村规划的意义出发,对如何科学有效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提出了几个重要措施。
        关键词:美丽乡村;城乡规划;实施措施
        前言:美丽乡村规划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的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乡村规划作为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其优化发展成为相关学者的关注重点。规划中应建立完善的乡村规划体系,完善规划设计技术方法,更好更快地促进城乡统筹的进程。
        一、美丽乡村规划实践概述
        乡村规划建设一直是中国城镇建设的薄弱环节,在城乡一体化统筹下,将乡村规划融入城乡规划法支撑的法定规划范围内,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前瞻性筹划和部署,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助推剂和稳压器。美丽乡村规划是为了达到脱贫目的的同时,树立示范标杆,给周边村落以启发,带动周边村落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次规划是为村落的良性发展提供指导,设计过程中,从基础设施出发,整合村内的优势资源,在原有基础上再建设、再改造,保留乡村原有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体现乡村之美,全面改善村落人居生态环境。
        乡村规划不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天人合一,而且要挖掘农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把传统文化渗透到现代化环境建设中,全面塑造淳朴美好的乡土风俗文明。另外,为了营造美丽乡村,乡村环境规划必须遵循符合农村实际,多向成功案例学习、汲取经验。
        二、实施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意义
        长久以来,我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多是以政府为主导,未对村民意愿做到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乡村自治能力的提高和乡民自治组织的发展。由于乡村自身知识、资金等资源有限,乡村规划与治理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在文化、自然、建设及产业等方面提供帮助,而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规划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1]。
        因此,政府需要转变自身角色,整合乡村规划的各类资源,鼓励自下而上编制规划,突出村民与村委会在乡村规划编制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乡村规划的体系。同时,结合多元主体自身的优势,挖掘乡村地区文化和生态的多元价值,调动村民、乡村自治组织、专业规划人员、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乡村规划,提高乡村规划水平,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科学有效实施美丽乡村规划的几个重要措施
        1、强化规划引领,提升乡村文化内涵
        既要用大手笔,又要下绣花针,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不能搞“一刀切”、模式化。要着眼于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整合资源力量,确定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要尊重生态美,注重特色美,打造整体美,注重细节美,在乡村生产、农民生活、社会服务等功能区块的定位布局上下足功夫,在深挖“美丽乡村”的内涵与特色上下足功夫,从“美丽乡村”的不同之处做文章,加强与上级规划的对接,确保村街规划可实施、能落地,切实尊重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2、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对于美丽乡村规划工作的落实,从基础设施入手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手段,其同样也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整体运行效果。这种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规划需要切实把握好给排水、采暖、燃气等基本要求的满足,确保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能够满足于当前,乃至未来美丽乡村发展需求。当然,在具体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也需要考虑到成本控制方面的需求,避免过于求好导致资金超支,可以从整体城乡规划设计入手进行协调,比如相邻近的乡村可以共享一套基础设施。


        3、整合资源,推进全域美丽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整合和利用各类建设资金。努力创新融资模式,积极争取现代农业引导资金。积极利用民间资本。通过项目引进、政府购买服务以及PPP的形式,筹集资金用于那些乡镇和民间一时无法完成的、群众急需的民生项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金融机构的贷款,寻求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可持续性开发和其他非营利性投入等方面提供专项资金。另外,还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模式。当下城乡人地关系分离难以为继。要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模式,加快乡村产权、户籍、社会保障及基层管理制度的创新,创新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协同机制,制定乡村建设整体规划。
        4、完善公共配套,构建城乡联动的“社区共同体”
        产业村首先应保证产业配套设施完善,并提升交通、通信、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在可能情况下,建立和完善相关农产品的专业市场、展览会场、研发中心、质量检测机构等。其次,还应重点打造生活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村级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提高村民及从业人员的生活品质。与此同时,积极完善旅游配套,为游客优质的游憩体验提供物质基础,也为发展二、三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现有土地资源的局部调整、流转和安置,保障配套设施用地。相关配套设施尽可能做到商服一体,对内服务村民,对外吸引游客,村民是“社员”,顾客是“会员”,积极打造“社区共同体”,推进城乡互动,提升乡村的社会、经济活力。
        5、提升产业,实现村域经济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全面落实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农民就业培训力度,拓宽各种转移就业渠道。实施“互联网+”模式。打通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创新性实施“平台销售+定制生产”、“ 线下体验+线上预订”等销售策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6、发展绿色生态新乡村
        乡村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确保严格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同时在切实保留乡村居民原有生活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绿色化与生态化的设计工作。与传统的乡村规划设计相比,新农村建设中乡村规划设计应该对乡村的环境情况、分布状态、周边村落情况以及数量等,实施全方位的系统化安排。一直以来,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乡村实际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通过对整体产业布局的优化完善,遵循新农村建设中乡村规划设计原则,保证现阶段生态资源整合的科学性。比如:通过多种宣传教育手段,促进当地居民自身环境保护能力的提升,在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自身的发展特色。
        7、强调文明发展
        以美丽乡村持续发展建设为基点,强调精神文明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深度挖掘优秀的农村人文历史及资源,着力加强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最大限度地呈现独特的精神风貌,保留历史发展刻画的轨迹,提升人们的民族意识,触发浓浓的“乡愁”,进而让更多年轻人主动参与到家乡建设中。基于此,政府可以群众喜爱、便民利民为原则导向,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文体实践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修养。
        四、结语
        综上,美丽乡村规划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规划过程中要结合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规划,对乡村的具体优势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村民对美丽农村建设的认识水平,并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将美丽乡村的规划落到实处,让乡村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鞠小玉.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522(36):204.
        [2]彭丰.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村域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