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诺威水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水系生态景观综合治理项目为例,对城市水系生态岸线景观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城市河流景观、生态水处理设施景观处理手法、生态岸线建设、洪水管理对岸线影响以及水污染控制等方面,最后阐述该项目的设计效果与意义。力求通过本文研究阐述水质与景观生态环境提升措施办法,为相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城市水系景观;生态岸线;水生态意义
引言:“有水园林活,无风溪树闲。”自古以来,城市规划发展都依山傍水、临水而居,水作为城市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架之一,滨水空间备受设计者关注。当前环境下,黑臭水体对城市水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水质作为河道整治的关键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景观,而是必须将景观设计和生态、排水、水系想结合,根据水系岸线特征及需求进行设计,在改善水质的同时恢复生态水系,提升城市水体的景观品质,从而获得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收益。
1项目概况
穿紫河是常德中心城区重要的内城水系,长17.3km,流域面积约27.97km2,常水位30.6米。自上世纪80年代,城市迅速扩张,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存在问题,河流污染严重。常德市自2006年邀请德国汉诺威水协对穿紫河进行流域性综合整治,结合景观-生态-水质三大主题,提出全流域综合性的、近自然可持续性的、生态解决方案。
2穿紫河存在的景观相关主要问题:
(1)河道城市景观休闲功能缺失:陡峭高耸的垂直防洪堤,割裂城市和河道空间的,河流消失在市民生活体验中。驳岸残缺、两岸几乎没有景观和休闲运动空间,河道功能仅为排水排洪,河流亲水景观空间的潜力尽失。
(2)黑臭水致使景观亲水可能性丧失:河流沿线8个雨水泵站是穿紫河最大污染源。因雨水排口高程与河道水位相比较低,雨水必须通过泵站提升排入穿紫河。发生暴雨时,水流冲击导致泵站蓄水池内沉积物涌出,被抽排到河道中,加上雨污混流水的排入,导致河道长期黑臭,人人避而远之。
(3)河流水生态受人为影响,水质持续恶化:穿紫河为城市内河,受外江水位变化影响,需要利用泵站水闸对水位进行调控。穿紫河水流速度低,特征更接近于湖泊而非河流,河道内污染物淤积严重;河岸渠道化,导致水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河道上游断源,且多处河道被中断,水力不连通,河流失去自然特性[1]。
3城市景观水系生态岸线特点与设计方法
针对穿紫河特征及存在问题,设计团队给出综合性的解决措施。
3.1滨水景观空间与防洪安全结合
为真正还河流滨水绿地空间于城市和人民,实现沿河无障碍通达的近水、亲水空间,首先进行全城水系规划。结合河流水动力模型计算,制定安全合理的科学降堤退堤方案,释放被防洪堤禁锢的河流空间。百年一遇堤岸高程下降2m,使用路堤结合的策略,缝合河岸河城市空间。同时,将堤坝后移,增加河道断面从而降低洪水风险,形成宽阔的河岸滨水景观空间。滨水景观设计充分考虑洪水位、常水位的变化,慢行系统将居民引导至滨河景观带;通过设置不同高程的沿河景观步道、栈道、亲水休闲平台、浮桥码头、亲水台阶,实现近水、亲水的可能性,恢复河流活力。
3.2景观设计引导生态水处理措施(外源污染控制措施)形态,
通过河岸公园景观需求,将全部生态水处理设施作为公园可体验绿地一部分,实现景观生态体验与实用净化功能双重目标。
生态滤池作为雨水排口水质净化设施,经由景观设计把控,成为集湿地景观和雨水调蓄、净化系统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滨水岸线一部分, 为城市营造一片绿色自然空间。生态水处理设施,除净化功能外,外观形态设计满足园林景观的需求,通过园林景观设置,避免地下调蓄池等水利工程设施混凝土裸露,消除对公园景观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本项目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将生态滤池配水渠与栈道功能结合设计。即作为园区道路,也为生态滤池配水。居民顺着栈道进入遍植芦苇的滤池区,既参观体验近自然的雨水净化过程,同时通过分布在生态滤池大片芦苇内的小广场、亭、休息平台、座凳等景观园林实施,感受开放、半开放的幽静空间。
通过河岸公园内景观微地形的设计,将绿地与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海绵措施完美融合,保障公园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同时,避免公园内景观广场和道路等硬化面积被污染的雨水直排进入河流。
3.3满足滨水景观需求的生态岸线建设措施(内源污染控制措施)
为增强水体自净能力,需要构建完整稳定的生态体系。
一,针对现有穿紫河的硬化岸线的景观性差、无亲水空间、破坏自然栖息空间、不利于生物群落构建和多样性保护等问题,将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措施结合。对硬质岸线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满足河岸公园景观和水生态需求的平缓生态岸线,使其河岸呈现自然化的状态;设置滨水浅水植物区,种植具有景观观赏效果的水生植物,如再力花、黄菖蒲、菖蒲、香蒲、千屈菜、水葱、灯芯草、慈姑、泽泻、美人蕉、芦苇等,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健康的水生态环境,促进水生动植物多样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平缓的浅水区还能降低游人落水发生危险。
二,设置景观生态浮岛,在河岸较陡峭不适合生态岸线的区域,或者水流较缓的静止河湾区域,利用无土栽培的原理种植水生景观植物,如美人蕉、甜茅、香菇草、香蒲等。不受水位变化影响是生态浮游岛的一大特色,犹如漂浮的浮动花园,为河岸公园增加景观亮点。通过植物和浮床遮挡阳光,提供荫凉,抑制藻类生长,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栖息地,构建完善的水生生物群落,改善水生态结构和水质。
三,生态岸线通过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固岸护坡,有效分散波浪的力量,避免岸线被冲蚀冲刷。综合考虑水深、岸线坡度及植物根系特征,混合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促进岸线植物形成多层次的、健康的植物群落,以达到最佳防护效果。
为避免直种植出现的初始阶段水生植物根系不够发达的问题,可先行在苗圃培育水生植物在植物垫(比如椰棕)生长。以芦苇为例,最佳种植密度10—15株/平方米,培育一季,便可枝繁叶茂[2]。在岸线植物施工时,可直接将通过预培植的根系生长良好的植物垫进行铺设固定,在施工完成后绿化和固岸效果立竿见影。对于坡度相对较陡的生态岸线区域,可使用更加抗冲刷的椰棕植物辊或者石笼辊。
4城市景观水系生态岸线设计的意义与效果
2006年至今,穿紫河已取得了理想的景观生态效果,河流环境得以改善,原本的黑臭河堤坝变成多功能河岸公园,营造出多元临水场所与休闲空间。
4.1水生态和水环境提升
生态岸线比例大于90%,水生动植物重新回归河流,恢复了河流的自然水生态。穿紫河水质得到明显的改善。
4.2滨水过渡空间成功营造
与防洪堤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可亲水的、景色迷人、自然的生态河岸过渡区,为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可利用的滨水空间。延续整个水系的步行通道与车道系统,将穿紫河变为完整的景观带和城市次级交通系统[3]。居民沿河漫步,随处可欣赏美丽的水景。实现了城市与水、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4.3水经济和水文化得到发展
将干净的河流重新还给城市和居民,促进当地水文化的发展。河流改造与城市更新及开发相结合,针对部分桥梁进行改造,加大桥下通行高度,实现通航。打造“水城常德”的旅游线路。提升了沿河两岸的城市空间品质和经济潜力。历史街道如大河街、小河街等得到重建,充分展现当年常德河街风情。开发临水而居的德国风情街和南欧风格的爱情岛,纪念德国汉诺威和常德在水治理期间建立的友谊,不但实现文化创新,也吸引企业慕名而来投资办厂,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景观设计充分融合生态水处理、生态岸线、洪水管理以及水污染控制等措施,使河道治理工程不再是单一工程项目,而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的重要综合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文斌,黎道丰,唐涛,蔡庆华.湖泊岸线分形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19(12):2728-2735.
[2]刘继生,陈彦光,高金龙等.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及其与水系分布的关系探讨[J].地理科学,2019,23(6).
[3]孟宪萌,张鹏举,冷傲,等.长江流域水系分形结构特征及发育阶段划分[J].人民长江,2019,050(003):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