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慕课”融合共生路径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胡永泽
[导读] 摘要:慕课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能为高校体育的教与学带来新的生机,使教更方便、有效,使学习更为自由、灵活、个性化。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摘要:慕课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能为高校体育的教与学带来新的生机,使教更方便、有效,使学习更为自由、灵活、个性化。应用慕课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等教学模式、方式的开展,为各种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标准灵活、多元互动的教学基础。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慕课理念十分重要。而受传统教学观念、方法及设备、网络平台等方面的限制,高校以慕课理念开展体育教学时,存在教学理念、目标、手段等多方面的不平衡,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对接,整体性不足,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基于慕课理念的体育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实践策略,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开放性。教师通过精巧的组织和完善合理的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采取多元科学的教学手段,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方法对基于慕课的体育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优质、充足的学习资源,从而结合体育理论、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巧和综合素质。本文对高校体育与“慕课”融合共生路径与对策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慕课;融合共生
        1、我国高校体育与“慕课”共生现状
        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因其具备大规模、开放性和在线教育等特点,在大数据时代为广大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高校多学科领域如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甚至一些培训课程等先后广泛尝试并应用“慕课”来推动本学科的改造和升级,历来被视为教学“改革先锋”的体育,却没有在此轮教改中崭露头角,至少体育与“慕课”的研究较为匮乏。以CNKI为平台,截止2020年1月,输入搜索“体育、慕课”“体育、MOOC”,分别得到相关文献281篇、435篇,其中基础性研究147篇,应用研究19篇,教学模式研究40篇;与以往对体育方面研究的质与量相比较显得极为稀少,如在CNKI输入“体育的概念”,则有5000篇文献。当然,中国“慕课”元年至今不到十年时间,国内体育界对体育与“慕课”的融合共生尚处于理论阶段,付诸于实践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因为体育具有自身较为独特特征。
        体育的广义概念(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其中,“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包含诸多体育特征,如学校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必须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协同活动方能完成,简而言之,体育是一种理论为基础,肢体实践能力占优的社会活动。高校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田径等,都涉及到身体练习和运动技术的掌握,而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都具有规范性、程序性、重复性等特征,忽视这些特征,让学生纯粹线上学习或观摩,难免动作走形或产生运动伤害。体育的独特特征,也是国内体育慕课研究停留在基础理论现状的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校体育与慕课的割裂局面,禁锢了高校体育慕课改革的超前思想。
        2、高校体育与“慕课”融合共生的主要问题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慕课,需要遵循一些教学原则。慕课由体系完整的微课组成,体育中微课教学的核心是演示关键动作,教师通过动态的运动讲解,将运动技能数字化,慢放等技术能突显运动技能的关键动作,帮助学生通过视频分析、学习,纠正自身动作中的问题。交互式的测评方式则有助于进行全面的评估。慕课赋予了体育教学反馈测试较好的可操作性。传统的体育测评过于重视最终能力的测评,其测评内容不完善,而通过慕课进行反馈测试,通过图片观察判断与实操测评结合的评估方式,能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动作进行测试。
        基于慕课理念构建体系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能从多方面促进高效体育教学的进步。

首先,强化慕课教学,能引导体育教育有效整合自身的资源,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利用名校、名师在慕课平台上的教学分享,能一定程度上补充体育教学资源,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共享教学资源。国际间共享还能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运动和文化,通过学生、师生间的线上沟通解决问题;其次,慕课有利于学习个性化成长,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慕课能创造一种自由、个性化的教学空间,学生能便捷、不受时间限制,并根据自身需求,规划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最后,慕课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和坚持运动的习惯。由于学生通过慕课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体育学习的时间、拓宽了内容,学生根据自身所需,能获取海量的资源和认知。而通过讲师优秀的讲解,能吸引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关联,而平台学生间的互动、监督,有利于学生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
        3、高校体育与“慕课”融合共生路径
        3.1、扩大教学平台,增加互动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慕课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打造相应的慕课体育教学平台,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媒介。并让学生通过这个媒介与教师和同学之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因此,相关的教育机构以及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学生现有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相结合,从而构建完善的慕课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无论是在家、学校或者是其他地方,都能够快速进入到学习的平台上,寻找自己所要寻找的学习资料以及相关知识,同时能够与师生之间进行更多的经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及更广泛的学习平台。
        3.2、帮助课前预习,完善课后评价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的体育课课程时间为45分钟,而在这45分钟之间,教师不仅要注重体育专业知识的教导,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以及体育专业技能的培养等,给学生课前准备以及课后的辅导等提供的机会很少。而慕课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缓解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一方面的教学障碍,它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所要学习的体育课程进行预习,从而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快速进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氛围内,以更好的状态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体育课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慕课对学生进行在线的辅导和拓展,了解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及心理诉求,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及时解决。教师通过慕课教学模式及时了解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进度以及对体育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发展的情况,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阻碍,同时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课前预习、课后辅导,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让教师对所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同时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在上课后的身心发展动态,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慕课是高校课程教育史上的又一次改革,以身体练习为特征的高校体育既是对慕课理论的探索,也是对慕课实践研究的例证。在大数据和云技术背景下,高校体育与慕课的融合共生虽过程曲折却大势所趋,其涉及面不仅是慕课创造者需要拥有标准且专业的业务技能,更需要政策、资源、学校等多方合作与支持。可以看到,在当前中国慕课实践研究尚未成熟阶段,高校体育与慕课的融合共生仍有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对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者综合实力的全面考察。
        参考文献:
        [1]赵利华.慕课在高校体育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3):173+175.
        [2]魏成毓,唐弋婷.高校体育慕课学习中自我调节对学习成绩和自我效能的关联影响[J].教育观察,2019,8(36):101-102.
        [3]王荣.探析慕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才智,2019(29):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