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英
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 400717
摘要: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构建语文核心素养再次成为课改的重头戏。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笔者以教学高中语文古诗《山居秋暝》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一)吟咏诵读,感受语言之美;(二)欣赏感悟,体会意境之美;(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之美;(四)联想想像,再造诗歌画面意境。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和审美力……提升审美境界”,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一个教育新概念,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构建语文核心素养再次成为课改的重头戏。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力是指不断感受、追求、领悟和判断艺术作品的美的情感、内涵、精神价值与意义的主观活动,在这种审美需求下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审美意识系统,从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依据,驱使主观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付之于实践活动,使审美客体得以“构造性的崭新展现”的一种审美活动的能力。
本文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王维《山居秋暝》教学为例,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入手,旨在通过教学实践,聚焦语文的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素养策略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吟咏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要重视选择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美感。诗歌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诗歌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的语言特质最具有形象美、情味美、凝练美、音乐美等。欣赏诗歌之美,首先就要欣赏它的语言之美。
一代文豪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在《山居秋暝》一诗的教学中,首先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分“三步走”:(一)“初读”。就是读准字音。(暝míng,喧xuān,浣 huàn ,歇xiē等);(二)“悟读”。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了解诗句内容,读懂诗句意思,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三)“美读”。要求学生读准诗歌的节奏,读出轻重和抑扬顿挫,读出韵律、情感,从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欣赏感悟,体会意境之美
要读懂古诗词,读出味道,古诗词教学还必须积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再现诗词中的情境,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正如亚里士多德说“想像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有感而发之作,那就需要学生唤醒大脑中的形象思维,在心中再现衣服情景交融的画面,去亲身体验一下诗中的生活,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清新优美的自然之景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图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句之意、把握意境以及理解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回答,以此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从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一)[读题]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之景)
(二)[选取意象描绘意境,赏析意境之美]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通过捕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
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理解尾联句意,并体会其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尾联表达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5.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要求: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①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②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③夜中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④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⑤渔舟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用简洁的语言总结画面内容
(学生思考明确:画面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通过总结,学生感受到山中景色令人陶醉,体会了诗的意境之美,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之美
古诗,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精华,有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内涵,深邃的意蕴。这对于学生来讲,很难准确地把握、深刻地理解。“研读”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性阅读,去领略古诗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和深邃的意蕴。在《山居秋暝》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深入研读这首诗:
(一)读诗时,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哪一句表现得比较明显?
(讨论明确: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此为一个典故,本来出自《楚辞·招隐士》。而“招隐士”本是劝人出世为官,王维在此却反其道而用之,表达还是不出世而是做隐士好。而前面描写的景物在此便是说明“空山”适合隐居)
继而追问: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学生不难回答出:本诗通过对一场秋雨之后山中傍晚之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与高洁的志趣,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空山”便是诗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栖居之地。
(二)[拓展理解]山水田园诗歌的背后意味。
(明确:由于山水田园与隐逸之间的关系,诗人在描摹山水的时候往往同时包含着对于官场的厌弃。也就是说,庙堂与山林实际上构成了相互补充的对峙关系,“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山水田园诗歌中也孕育着中国文学中的清洁精神。王维也写过这样的诗句:“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时拜右拾遗)》)。
四.联想想像,再造诗歌画面意境(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赏析诗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一)修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明月松林照,急泉石上流”,讨论改前与改后哪句更好?为什么?又如,为什么要说是“空山”?这个“空”字与“隔叶黄鹂空好音”“潮打空城寂寞回”“塞上长城空自许”的“空”是否同?
(讨论、探究明确:诗人是为了表现寂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与此同)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境界就是我们说的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意境(前四句),再次感受画面之美,意境之美。
2.情景描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设计目的:以此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
综上所述,不只是《山居秋暝》的教学,其余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学。强化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诵读,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的能力,通过欣赏感悟、深入研读可以使学生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通过发散思维、个性化的阅读以及联想想像、再造诗歌画面意境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以上观点只是本人教学高中古诗词的点滴体会和浅见。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施怎样的策略更优、效果更佳,还需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并积极探索与思考。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高中古诗词教学为例”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