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第十六中学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14
【摘要】 物理学科知识的形成,有其特殊的产生背景和多元的生活情境,将严谨、缜密并且抽象的物理思维过程和学生已经熟悉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地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以《光的反射》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创设高性价比的情境。
【关键词】 物理;多元化; 情境 ;融合;模型;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所授知识的特点,以及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链,灵活、合理地选用实验、故事、多媒体等方式和富有挑战性、颠覆性的问题创设多元化情境,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不但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不难理解,所谓多元化情境教学就是将不同的情境和知识点进行有目的、有关联的融合,让情境成为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源泉,让情境成为学生学习、理解物理知识的生活经验,让情境成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模型。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多元化情境教学,使原本陌生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依附于“活生生”的情境,使其熟悉化、客观化、简单化。
如何有效构建多元化情境?现结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简单谈及自己的思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高性价比情境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明晰一堂课的知识要点和难点,也才能以此为出发点,有效联想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链,从联系链中恰当选择实验、故事、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如光的反射,这一节的知识目标有:
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②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③通过实例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④通过演示实验,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第一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但同时更有“开篇”的作用,知识简单,但作用决不能小觑。创设情境时既要有激趣生疑的使命,同时也要兼顾第一个情境与后续情境之间的联系。当然,选择的情境也要富有“本土”气息,既经济又高效。
对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笔者设置了两个情境,一是将一个乒乓球抛出,碰到墙壁后被反弹了回来,以此设疑:光在遇到障碍物时会有同样的情形发生吗?这一情景的创设主要目是潜意识地向学生传递光的物质性,以此为例,学生很容易做出教师预期的答案,同时实验材料极其常见,也便于操作。第二个情境分了两步,先是用一支激光笔照射镜面,来验证学生的回答,光在遇到障碍物时的确能够发生发射,而后再用两支绑在一起的激光笔照射镜面,设疑:能分辨出两个光斑和两支激光笔之间的对应关系吗?面对熟悉的现象,从未思考过的问题,造成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信息的强大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为即将进行的科学探究埋下伏笔。
二、注重情境和知识点两者间的辩证关系
合理、有效的情境应该是知识点的载体和依托,情境要服务于知识点的理性要求,要为知识点的成功铺设起到桥梁的作用;反过来,知识点就是情境的凝练和诠释,知识点要成为情境理论的归宿。如光的反射第二个知识点的情境创设有如下两种情况:
①演示实验,把一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平面镜的O点,讲解: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
②演示实验,用两支绑在一起的激光笔照射镜面,如何分辨两个光斑和两支激光笔之间的对应关系,建模,构建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
第一种做法直截了当,实现了知识点作为情境的凝练和诠释,但情境对于知识点的铺设作用就有待商榷了,情境仅仅只是根据教师的设计意图,为了传授光的反射规律而构建的一种理论模型;第二种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教师可以在“如何分辨两个光斑和两支激光笔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完成学生探究试验后又可以返回情境,用实验结论来解释情境,从而更进一步体现物理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注重情境的时效性
同一个情境,很可能融合多个学科原理或同学科不同知识点,对于这种有学科交叉或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交叉的情境,应该慎用。否则,有可能造成牵强附会,混淆视听的不良后果。再者,对于情境的选择,尤其是故事类、视频类的情境,选用之前一定要先进行甄别。首先要符合科学性,真实性,而后才是时效性。物理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现阶段的理论作出科学、合理地解释。所以在选择情境的过程中不能因一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刻意选择一些现阶段物理学的盲区。如在光的可逆性中同样有这样两个情境:
①讲台上放置一面较大的平面镜,教室一侧的甲同学通过镜子看到了教室另一侧的乙同学,同时乙同学通过镜子也看到了甲同学;
②讲台上放置一面较小的平面镜,教室一侧的甲同学通过镜子看到了教室另一侧的乙同学,同时乙同学通过镜子也看到了甲同学;
这两个情境的区别仅仅只是在平面镜的大小上,但是带来的教学效果却发生了很大的差异。原因是第一个情境产生了同学科知识点的交叉,既有光的可逆性单一的线性知识,又有平面镜成像综合的面的知识,这样增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从本质上来说,光的可逆性和平面镜成像都归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但从课堂时效性来讲,将这种一般和特殊的问题采用逐个击破的方法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个情境的创设就机智地规避了这个问题,从而学生更容易体会反射现象中光的可信性。
四、警惕情境的泛化
不能因一味追求课堂形式的新颖而大肆泛化物理情境,这样容易喧宾夺主,甚至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对于光的反射这一节最后一个知识点的传授,可以用PPT展示,或是教师谈话即可。
多元化情境教学融生活于物理,将原本抽象的物理思维客观化、具体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展示着强大的魅力。进行多元化情境教学既能复现生活和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更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提升理论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在物理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多元化情境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子,如何从形式走向实效,从实效走向艺术,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值得深思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布鲁斯.乔伊斯 玛莎.韦尔.教学模式[M].兰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既要“蹲下去”,也要“站起来”[J].初中物理教学案 陈洪杰 2013(10).
作者简介:汪小龙(1984-),男,教育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