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垃圾分类重要节点的一些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李淑清
[导读] 摘要:垃圾分类是对人行为模式的一次变革。
        佛山市南海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垃圾分类是对人行为模式的一次变革。2019年,自上海市风风火火启动垃圾分类,为其他城市提供蓝本经验后,全国各地也相继纷纷开始了垃圾分类创建工作,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也不例外。垃圾分类是一门涉及心理、行为、工程的综合性学科,本文通过分析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窘境,做出关于今后推进垃圾分类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垃圾分类;窘境;思考
        一、背景
        由于人口净流入、各项环境卫生整治中心工作开展、经济发展、环卫设施不断完善等因素影响,佛山市南海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明显,到2016年4月突破了4000吨/天。面对不断增长的垃圾产生量,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前瞻性地于2016年底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早期以建立生活大类分流体系为重点,利用2年时间,建立了园林绿化垃圾、大件垃圾、餐饮垃圾等在内的城市大类垃圾分流体系。同时也开展了约200多个生活垃圾源头细分类试点,以三分类方法为主。2019年底,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佛山市南海区出台了《南海区城乡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减量的实施方案(2019-2021年)》,正式启动四分类的试点建设。
        二、垃圾分类的重要节点
        我们统计开展了半年以上垃圾分类管理的试点的数据,结果显示,三分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的减量效果不大,且各试点的减量差异较大,分布在1%-8%的区间。而四分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的试点,减量比例比三分法的效果要明显,基本可达到30%以上。这与一般生活垃圾的组分比例相符。由此可以看出,能否分好厨余垃圾是垃圾分类减量效果的重要节点之一。
        生活源的有害垃圾主要有荧光灯管、充电电池、油漆、过期药品、杀虫剂等,它们都含有有毒有害重金属或易燃性等,对后续处置带来安全和环境污染隐患,因此有害垃圾是垃圾分类的必选项,能否分好有害垃圾是垃圾分类后能否减少污染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利益的驱动下,全国废品回收体系在启动垃圾分类前已形成由环卫工人和拾荒者组成的自发式资源垃圾分拣群体,因此高价值的可回收物分类已相对成熟,但低价值的可回收物,如玻璃瓶、床垫弹簧等,因量大且缺乏出路,成为垃圾分类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节点。
        三、问题分析
        (一)厨余垃圾处理的技术瓶颈
        2019年底,国家对垃圾分类标识进行了调整,其中厨余垃圾可细分为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厨余垃圾。家庭厨余垃圾和餐饮垃圾在成分上会略有差别,一般来说,根据广东饮食特点,餐饮垃圾的含油量会高于居民厨余垃圾。目前,市场上对于厨余垃圾的处理技术大体上有焚烧、填埋、饲料化处理、肥料化处理、产沼气利用处理几种方式。
       
        佛山市南海区在2016年建立的独立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收运处理的对象是建成区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餐厨垃圾收运采用直收直运、餐厨垃圾处理采用厌氧发酵产沼、废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的方式进行集中资源化利用,收运处理单价平均在535元/吨左右,其中处理成本为285元/吨。
        而其他垃圾进入焚烧发电厂处理,处理单价约180元/吨,厌氧发酵和焚烧的成本相差近一半。在推行居民源头四分类工作后,如厨余垃圾也参照餐厨垃圾的做法,采用直收直运和厌氧发酵的集中处理模式,成本将十分高昂。一旦后续全面铺开垃圾分类,特别是在农村开展四分类,单厨余垃圾的处理费用就是相当大的负担,大部分村(居)难以解决,而且出现应急情况将较为被动。
        如全部采用就地式处理,现在市场上主流的生化处理机,号称一天出肥、容易管理,其本质实际上是烘干机,利用较高的电耗能,减少厨余垃圾的水分。产品的后续使用对厨余垃圾的成分要求较高,不能参杂其他垃圾、含盐含油量不能太高,且需要人力成本进行日常运营维护,对村(居)管理是一种考验。
        目前,厨余垃圾在技术选择上较为被动,暂未出现在经济成本、管理维护、普遍适用等方便有突出的综合优势技术。
        (二)有害垃圾处理的技术瓶颈
        生活源有害垃圾品类繁多,单一一个具有危险废物经营处理资质的企业,无法满足对所有生活源有害垃圾品类进行处理。目前,全省危险废物处理能力仍未能满足垃圾分类的需求,同时单次处理对量的起步标准较高,价格较贵,使得有相当一部分分类后的有害垃圾采用暂存的方式。
        (三)资源回收体系的规模瓶颈
        现有的资源回收体系前端以分散、自发的个体游击队上门收取为主,未实现由大型资源回收企业在小区设点回收。
        (四)已建小区开展垃圾分类的资金瓶颈
        在开展垃圾分类前已建成的小区,由于在小区建设时未有对垃圾分类设施的配置要求。在要求开展垃圾分类后,许多小区因缺乏垃圾分类资金来源而消极被动应对。如全部由政府兜底支出,将难以为继。
        (五)宣传口号的瓶颈
        上海垃圾分类最成功的地方是营造了全民讨论垃圾分类的氛围,且宣传段子接地气、通俗易懂。像猪能吃、猪不能吃、猪吃了会死等段子不仅让大众印象深刻,而且能一定程度上指引市民如何分类垃圾。又如香港垃圾分类的口号——"蓝废纸、黄铝罐、啡胶樽”,好记易上口,方便宣传,市民易接受。反观现在很多宣传口号,意义内容的宣传较多,融入实操性内容的较少。
        四、对策及建议
        (一)采用“集中+分散就地处置”的方式,解决厨余垃圾没有较好处理模式的尴尬局面。集中和分散能互补长短,集中式可以处理不具备就地处置条件区域的厨余垃圾,并作为厨余垃圾终端兜底处理设施,作应急、调度之用。分散式设施是集中式处理的有效补充,是今后厨余垃圾处理技术需要突破的痛点,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可开展小规模试验各种处理方式,如隔油池+前端破碎+三级化粪池,“隔油+隔水”后进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等。
        (二)需及时解决与垃圾分类相匹配的生活源有害垃圾处理技术体系和产业分布体系。
        (三)建议建立“滴滴式”资源回收平台,方便市民或单位预约上门交售可回收物;扶持壮大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加速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网络融合。
        (四)从立法层面,明确已建小区垃圾分类资金筹措途径,探索研究利用物业维修基金配套完善垃圾分类设施的可行性,增强市民“产废者自付”的意识,才能使垃圾分类可以持续推行。
        (五)策划一系列喜闻乐见、容易上口、可指引分类的垃圾分类宣传口号,通过全方位系列宣传的方式,营造全社会舆论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要解决垃圾分类前分后混的尴尬局面,必须进一步研发具有普适性、经济性的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处理技术,提升和完善再生资源网点,顶层设计解决垃圾分类资金筹措,实操性的宣传口号教导市民分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