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梨梨
(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 要:医疗机构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一部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防的前沿阵地,在妇幼保健和防慢性疾病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疾病控制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仍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的措施,以期为大众健康提供保障。
关键词: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
医疗机构分布广泛,并且数量众多,是各类传染病的主要聚集地,控制传染病扩散对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确保疾病控制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职能作用。然而,我国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为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改革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的优势,要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加强人事管理,保证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卫生管理作用认识模糊
医疗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卫生系统工作者,尤其是卫生行政工作者的认识还不清楚,公共卫生管理的水平和内容直接影响理疗机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2]。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管理人员对医疗机构疾病控制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使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性。
(二)缺乏完善的卫生管理运作机制
①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的运作机制不完善[3]。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患者的诊断,只是依靠医生的主观意识和技巧。传染病的检测仍处于偶然状态,没有标准的工作机制。②医护人员的主要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尚未落实,缺乏知识与技能。缺少专业知识的培训自然会出现检出率低和漏诊的可能性。③医疗机构缺乏对急性传染病现场控制机制。许多传染病的传播是由于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没有及时得到控制而引起的。目前,许多医疗机构仍然把重点放在隔离病人的管理上,对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员没有任何控制措施。④疾病预防控制知识宣传不足。许多医生只重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不重视预防和控制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甚至医生不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3]。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男医生吸烟的比例相对较高,约为56.8%,这与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培训和教育的缺乏有很大关系。
(三)医疗机构与疾病控制机构缺乏有效联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救治制度和疾病控制制度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状态,两个系统严重脱节,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医疗机构对传染病和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报告和管理重视不够,防控措施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疾病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工作也缺乏有效的指导。虽然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了疾病控制机构在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责和任务,但目前许多疾病控制机构尚未有效开展这项工作[4]。实践证明,只有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相结合,建立相互理解与沟通系统,形成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才能提高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四)治疗与预防之问缺乏交叉学科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建立了一套主要强调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5]。公共卫生和临床专业培训均自成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因此,许多临床医生不了解和重视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医生只注重预防,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对不了解。多年来,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弥合裂痕”的改革观念和教育制度,让临床医护人员具备公共卫生意识和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让公共卫生医护人员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从而到达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研究这些问题,也没有相应的机制和规范。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结合机制和规范是当务之急。
二、解决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公共卫生管理思想认识
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通过逐步加强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思想的认识,完善管理工作方案,及时解决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应当开展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对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宣传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医务人员的公共卫生观念,提高医务人员的预防医学知识,为医务人员承担公共卫生责任奠定基础。同时,要重视宣传方式,通过开设宣传栏、公众号等形式大力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为人们营造良好的认知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增强公共卫生管理思想的认识[6]。结合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有效地优化公共卫生管理模式,有利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首先,要加强信息处理能力。鉴于在传染病和重大事件初期,医疗机构开始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严格管控信息,以减少群众的恐慌[7]。同时,在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之间建立合理的信息管理传输渠道,确保信息的快速、保密传输,为宏观调控管理提供参考。适当公开危机信息,强化群众的医学知识,减少群众投诉率。其次,完善医疗机构管理知识体系,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不断优化管理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和人员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提高一线医护人员和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意识,以及相关防控知识,以提高公共卫生责任和管理水平。公共卫生管理负责人应具备专业管理能力、经验和素养,切实开展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但在实践中,管理工作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干扰,管理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业务能力。最后,重点抓好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等部门的协调工作。针对医务人员的医疗结构,应具备专业的医疗经验、疾病治疗知识,可以高效地应用医学技术,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系统性的建议,保证疾病控制方案的科学性。此外,要加强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密切合作和交流,促进对疾病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案。
(三)落实公共卫生责任
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管理问题长期存在,而且很容易被忽视。因此,政府应充分履行其行政职能,通过法律、法规和标准限制其公共卫生责任,规范医疗机构和个人行为,提高公共卫生管理的有效性。切实将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纳入公共卫生工作体系,发挥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作用。除此之外,非政府组织要在知识教育、普及和社会动员的基础上,在管理技术的实践和研究中发挥一定作用。在这方面,医疗机构可借助非政府组织,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公共卫生问题。
(四)加强学术交流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还缺乏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有必要总结各类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经验,定期开展公共卫生及相关专题的学术讲座和交流,借鉴国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和形成我国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的理论体系。此外,为医疗机构与疾病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搭建桥梁,促进合作与交流,医疗机构与疾病控制机构建立密切协调的沟通机制,制定疾病控制工作计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和运行机制,定期检查工作进度和进行演练。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解决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医疗机构要严格对待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思想认识,落实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与责任,建立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协调沟通机制。只有在公共卫生工作中严格界定和规范管理职能,才能不断完善我国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体系,从而为公众健康提高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珍.简析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1):185-186.
[2]于嗣硕.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神州,2019,(9):294.
[3]张月,林晶,马伟,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3):35-37.
[4]李静.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8,(28):108,116.
[5]赵晓巍.浅谈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问题与对策[J].财讯,2018,(29):175-176.
[6]刘晓容,封传红,犹真明,等.某区13所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世界临床医学,2019,13(3):4-5.
[7]赵烁,付强.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4):5699-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