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数学看图能力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林红军
[导读]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读图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教学工作,它既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等,同时又可为中、高年级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红军   蓬安县周口小学校  四川  蓬安  637800
【摘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读图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教学工作,它既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等,同时又可为中、高年级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看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169-01

        纵观小学教材,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在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知识面上,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在整个教材中,而且图画内容在教材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这是由于孩子年龄小,识字不多,生活经验缺乏,生动、色彩鲜明的图画,适用于低龄儿童的认知特点。它能将抽象的数体现在形上,使各种运算,问题的解决简单化,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呢?笔者认为: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杠、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维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加强观察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功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达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个旋转木马,其中的3个旋转木马,每个旋转木马坐了多少人?另一个旋转木马坐了多少人?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坐几人?有几节小火车,每节坐了多少人?有几节过山车......;引导学生感知相同的加数为“几个几”作铺垫。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题,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对搜集信息的整理能力的培养
        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时,注意对有用的信息的整理。知道了什么?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哪些是没用的信息就不要去搜集。例如,在数学二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时,车上原有29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对图画只呈现了三种情形,车上坐车的人,上、下车的人等,对图画中有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各有多少人,穿什么、戴什么、有几个车门等,这些信息就不必去搜集和整理。



        四、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用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一共有几只蝴蝶?或有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在于不知道要求什么,常常出现只要看见大括号就列式3+3=6(个)的典型错误。所以讲清大括号的作用以及问号的所在位置的含义尤为重要。在教学连加、连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与”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练好语言基本功,准确规范地叙述图意。
        五、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1、单一的主题图
        主题图中有很多种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比多”、“比少”问题,以小兔要盖一间房子,朋友们都来帮忙为故事背景,小猪抬木头,小兔抱砖头,其中蕴含了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木头比小猪多,苹果比胡萝卜少等数学信息。在孩子们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所以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小兔家盖房子,有几只兔朋友来帮忙?(2)4只小兔抱了几块砖头?(3)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一样多吗?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小兔和砖头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同样多”,进而再设计问题:(1)有几只小猪来帮忙?(2)抬几根木头?(3)是小猪的只数多还是木头的根数多?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小猪和木头一一对应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等充分认识“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掌握读图的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图文结合的主题图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或者只注意读文字而不太注意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理清图和文字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3、有大量信息的主题图
对这类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比如,图上画了3只蜻蜓,6只蝴蝶,10只蜜蜂,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公园里有3只蜻蜓,6只蝴蝶后,再启发学生提问题:“蜻蜓和蝴蝶一共有几只?”“蜻蜓比蝴蝶少几只?”让学生再模仿提出其他问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