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7期   作者:1.刁萍 2.李春侠
[导读] 新时期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快速发展,逐渐扩大了农田
        1.刁萍       2.李春侠
        1.证件号码:3701231989****3825
        2.证件号码:3708281979****3227
        摘要:新时期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快速发展,逐渐扩大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为了在实践中实现对这类工程的科学应用,增强农田生产的灌溉效果,需要加强与之相关的规划设计,并对灌溉技术的引入及科学应用进行深入思考,避免农田水利工程应用价值、建设质量等受到不利影响,实现其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将对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灌溉技术;建设质量
        引言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灌溉技术在农业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为了农田免受干旱或是洪水的侵袭,通过采取适合的灌溉技术可极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此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另外,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期间也应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贴合环保理念。
        1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准则
        1.1灌溉设计
        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夏季节雨水降水量较大,而在实际灌溉作业中绝大多数源于河流水的灌溉,这就导致我国在秋冬时节常出现较难解决的灌溉问题。为了满足我国农田四季均需要水源供应的需求,一般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从灌溉设计保证率与抗旱天数两方面提高水利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其中灌溉设计保证率具体可由P代表,是从相应的时间内所获得的水量与全年总水量的分析结果中得来。所以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作物种类及水源供应情况确定具体的设计方案。当灌溉设计保证率>80%时可适量种植所需水分较大的水稻等作物。当灌溉设计保证率<80%时可种植耐旱性较强的小麦等作物,进而保证灌溉设计与农作物生长处于一致状态。此外,抗旱天数是指在一般情况下通过灌溉设施对农田加以灌溉的实际天数,这需要考虑当地气候及水分蒸发情况等条件,故而需根据实情进行设计。
        1.2取水方式
        取水方式是在灌溉期间用于灌溉作业的水源获取方式。通常情况下,我国灌溉取水方式包括自流与提水两种方式。因此,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需要从取水方式方面着手。以往在灌溉作业中常使用的是自流方式,将河流作为灌溉水源的主要渠道。同时根据农田周边是否存在水坝而分为无坝取水与有坝取水两种类型。在有坝的取水过程中所需成本较大但安全性更强。因其具有防沙效果,所以也突显出较强的保护人民安全的优势。
        2规划设计效果影响因素
        在完成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相应设计方案的不断完善提供支持。在此期间,相关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1)人员因素的影响。部分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责任意识薄弱,对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要求考虑不充分,导致相应的设计工作水平有所下降,从而给农田水利规划工程设计效果、应用价值等造成了不利影响。(2)技术因素的影响。在确定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由于对精细化及信息化设计工作方式科学运用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这类工程规划设计质量不够可靠,影响其设计方案应用效果,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发生率。(3)其他因素的影响。设计标准不够完善、环境条件复杂、制度有所落后等,均会对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制约了其设计水平的提升。


        3强规划设计的相关措施
        3.1加强人员素质培养,严格遵守设计原则要求
        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所在区域情况及规划设计水平提升要求的综合考虑,积极开展专业性强的培训活动,实施好激励及责任机制,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基本素质,为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效果增强及方案完善提供专业保障。同时,需要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严格遵循这些方面的设计原则:以自流灌溉为主,合理利用地形优势,在地势较低的地区修建灌溉渠;在一些高地和低地灌溉中,小块灌溉可以用来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对灌溉渠道进行设计时,必须确保其安全性,从而降低其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按照成本经济性及合理科学性的设计原则要求,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为其科学设计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
        3.2优化规划设计方式,丰富其设计中的技术内涵
        在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其规划设计水平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精细化及信息化设计方式的引入及高效利用,不断优化这方面的规划设计方式,进而使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完成中有着丰富的技术内涵,逐渐实现相应的设计目标,为现代农业及水利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需要对多样化设计方式支持下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效果是否显著加以评估,处理好其中的细节问题,从而实现对相应设计方案的科学应用,不断促进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发展。
        4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灌溉技术
        4.1渠道防渗漏技术和管道输水技术
        渠道防渗漏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该技术与传统地面灌溉方式完全不同,其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避免大量水资源的渗漏,且不会对灌溉效率产生影响。对此,在灌溉中应该合理布置渠道,选择科学的防渗漏施工技术。正常情况下,可以使用混凝土或石块铺垫,以获得更好的封闭性,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改造原来的渠道或者管道,减少渗漏现象的发生。在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输送要通过管道或者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减少渗漏,要做好渠道的检修与维护,同时优先选择节水设备,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管道输水也是水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使用管道运输的方式,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水资源的渗漏损耗。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道运输对灌溉方式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选择管道运输方式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科学选择灌溉方式。
        4.2喷灌技术和管灌技术
        喷灌技术主要适用于有水压的灌溉地段。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将水灌入喷水管,然后以雾状形式向空中喷射。其优点是可以均匀灌溉,而且因为其灌溉是以小水滴的形式进行的,所以不会出现地表流径的现象,从而降低水资源的浪费,还可以针对土壤的湿度来把控灌溉的程度。与喷灌技术不同,管灌技术是利用电能进行均匀灌溉,既可以节约水资源,又可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该技术在缺水、干旱的地区比较适合。
        4.3微喷灌技术
        微喷灌技术主要是利用低压管道、高流速,形成水滴进行渗透灌溉,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在果园和大棚蔬菜等用水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应用此技术,除了可以满足农作物大量的用水需求,还可以减少水资源浪费;另外,还可以在水中增加营养物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微生物,从而改变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增加经济效益。
        结语
        通过对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应用方面的综合考虑,可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果更加显著,在技术层面上为其灌溉计划高效实施提供有效保障,避免加大这类工程建设风险。因此,未来在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优化其灌溉方式的过程中,应给予规划设计工作高效开展及灌溉技术作用发挥等足够的重视,促使具体的建设及灌溉作业开展更加高效、科学,实现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幸.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55,58.
        [2]高艺馨,尚波.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分析[J].山西农经,2019(23):121-122.
        [3]吴毓平.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5):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