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6期上   作者:姜钰岑
[导读]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   姜钰岑 621000

摘要: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四川地区入选传统村落的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色尔米村就是其中一处,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展开对色尔米村的更新与保护的研究。得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还是要以尊重建筑原真性为主的结论。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更新
        1.引言
        四川省是我国传统村落较多的省域,嘉绒藏族聚居地区的古村落就是其中一部分。它们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自治州,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对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年来,川西地区的传统村落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通过对色尔米的保护更新研究,总结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可为该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概况
        2.1自然环境
        色尔米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梭磨乡,地处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市317国道,距马尔康市32公里,蓉昌高速与成那线高铁从中穿过。色尔米村属于向心型村落,处山腰用地,整个村子面向梭磨河而靠山体而建。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冬干夏湿、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2建筑环境
        村内共有建筑73栋,其中老期建筑6栋,以石头和泥巴为主,没有窗户;中期建筑共42栋,以大块较为规整的石头为主,屋顶多采用彩棚封顶,墙面画有代表嘉绒藏族的图腾;近期建筑共25栋,多数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浇筑,建筑墙体较以前相比较规则整齐,且墙面采用了抹灰。村落以前交通极其不发达,村民只能就地取材,所以早期建筑多以大石块为主,随着时代发展,公路通进了村,使得村民在建筑材料上有所选择,这也是造成各年代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
        3.村落现状分析
        在村庄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目前,随时代的变迁,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3.1环境污染与基础设施缺乏
        环顾村内四周,卫生条件欠佳,建筑外部垃圾较多;同时,给排水系统不完善,村民家中的污水随意流出,污染梭磨河。此外,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基于以上问题,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当地经济较为贫困,资源匮乏。
        2.原始村落的自我净化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整体排污不能满足需要。
        3.村民环保意识较为缺乏,不注重公共区域卫生,原有的生活方式与观念根深蒂固。
        3.2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缺失
        村寨内的传统建筑没有得到保护与修复,现存的匠人减少,技艺传承也出现危机。高速穿过村寨,同时也改变了内部建筑形态,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搬到新房,原有的老屋被遗弃,逐渐被破坏。
        2村民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拆除原有的木窗木门,换上铁门,对屋顶进行彩棚封顶,改变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3建筑工艺失传,修葺方式改变,从而使建筑特色逐渐消失。
        3.3旅游项目介入,影响村寨风貌
        村寨经济来源单一,故而引入旅游项目,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统一规划的建筑也影响了整体风貌,问题如下:
        1.旅游区与生活区混合,忽略了基础设施的建设。
        2.旅游规划中虽有防灾设计,但大量的挡土墙破坏了村寨风貌。
        3.虽开放了部分古老建筑,但是缺乏深层次的空间内涵。
        4.保护更新建议
        4.1传统村落综合价值评价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色尔米综合价值进行等级划分,专家评定打分(满分100分),之后建立相应矩阵,进而得出评价因子权重,最后根据权重值大小对村寨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对症下药。
        1.确定村寨综合评价因子,分别为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各个因子细分年代久远度、古建筑稀缺度、古建筑规模、重大历史事件;科研价值、教育价值和工艺技术研究价值;地方特色、精美工艺、奇特景观和自然结合度;社会关注度和公众效益;旅游开发条件、自身经济状况和商业价值高低;当地居民留恋度和外地吸引度。
        2.采用专家咨询法,对以上指标进行打分,计算出各因素权重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知,在影响色尔米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各因素中历史文化价值占据最重要的地位,紧接着是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情感价值和经济价值。所以,在后面的保护过程中如何延续历史价值尤为重要。

  

      由上表可知,在二级指标中,古建筑的规模与重大历史事件排前两位,说明在保护与发展中古建筑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综合两表格可知,在村寨的整体保护与发展中,受到关注的是历史价值以及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由于区位条件较差,商业价值较低,要发展的第一步还是要保护好自身的建筑。
        4.2完善生活基础设施
        ⑴抗灾防灾设施:村寨处于地震带上,防灾不容忽视,政府需组织修建引流沟和防洪堤坝。
        ⑵给排水:村民饮用水来源主要是山泉水,要及时完善自来水管道。
        ⑶消防:村寨内消防设施很少,需要增加村内的消防工具,每家每户装消防栓等,普及村民的消防意识。
        ⑷公共环境:村寨内垃圾乱丢明显,需定点增加垃圾桶,为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4.3适当旅游项目介入
        村寨应当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需要旅游业的介入。将村内的特色建筑作为民宿,为游客提供不一样的民族风情。同时制作精美周边,作为工艺品售卖,更能推广藏寨风情和文化,一定程度上为村民带来收益。
        4.4增加民众的保护意识
        村民是村寨的主体,村寨的保护与更新离不开村民的努力,首先,村民要对村寨有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参与村寨的建设,主动与政府配合完善基础公共设施。其次,村民可以自发学习传统村落保护的新技术,接受新观念,与当地情况相融合。最后,要让村民明白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与自身是紧密相关的,需要依赖于民众的自觉,如果为了更好的居住条件而拆除传统建筑,这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通过层次分析法不难看出,对村落影响最大的还是古建筑的规模和稀缺度,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都靠后,要想发展传统村落,首先要保护好村落原有的建筑以及风土人情,在保护的基础上再谈发展与更新。
        5.结论
        传统村落近年来逐渐增多,如果只保护将会让它停滞不前,最终被遗忘,所以,还是需要帮助传统村落更新、向前。色尔米村只是嘉绒藏族的其中一个小村落,不能代表所有的藏寨,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更完善的保护发展方案还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望锌.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柯熙泰.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
[4]王纯.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嘉绒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5]朱荣张.马尔康直波藏寨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6]王扬.嘉绒藏族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7]李军环,陈媛.川西中路嘉绒藏族民居的生态智慧与更新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512-516.
[8]李军环.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J].城市建筑,2011,10:36-39.
[9]赵研.川西南木里县藏族传统民居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10]陆莹.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