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雷
山东省莱州市郭家店中学 山东 莱州 261434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 “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做为一名资深的数学教师,我始终觉得,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因此,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 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形成和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根据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条:
一、顺势利导,激发兴趣, 培养主动性思维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初中生的数学思维的独立性相当差,他们不善于在每天的数学学习之后总结、反思,他们只能做到根据题目要求简单的分析问题。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个人以为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辅导、总结等,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课堂上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 这些问题最好对学生富有启发性, 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整堂课中使学生始终能带着一种非常高昂的情绪进行数学学习、思考, 最终达到让学生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的目的。
如探究性质:利用学过的知识,剪切手中的梯形,验证你的猜想。
解决的问题:一是小组合作交流,梯形中位线的性质。二是通过推理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教学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导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刻体会到了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在交流中运用了旋转和全等的方法,加强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在剪拼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设计】通过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多元化思维,同时还启发了学生内心最底层的探索灵感,逐步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展开,利于学生深入探讨数学问题。
二、注重一题多解, 培养广阔性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隘性表现为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稍有变化, 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隘性的有效办法。可以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拓解题思路,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多次训练, 既增长了知识,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 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一题多解的练习题, 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我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一是配方法;二是因式分解法;三是公式法。
.png)
教师经常会跟学生说,你的解法正确,但如果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决就更简单了,还不容易出错。
如此让学生做到一题多解,就会逐渐培养学生的广阔性思维。
三、引导质疑评价,培养完善性思维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该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人始终以为质疑、评价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法宝。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地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知识巩固这个环节中,教师一般安排几个学生在指定位置板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给学生逐一批改,因而教师设置了“火眼金睛”识对错的环节。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活动中,一个学生经常会给另外的学生这样的评语 “你这道题出错的原因在于去括号时没有变号……”学生们互相评价、相互帮助,既提高了能力,又学会了做人。如此以来数学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得到了较好的体现。0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 自觉、灵活地运用可用的数学方法, 通过变换角度、一题多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当然数学教学的目的, 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教师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乐学、会学、善学, 最终让每个学生提高自己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