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刚才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阿猛中学 663103
摘要:在语文内容教学中,文言文与阅读教学有所不同,文言文更具难度,内容较为难解。学生缺乏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老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随着教育改革,老师应结合实际出发,对教学方式进行更新,合理进行课前引入,减少文言文教学和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前引入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是必学内容,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文言文,常常会手足无措,找不到与文言文的联系点。与此同时,由于自身文学知识点的欠缺,学生学习用文言文更加困难。为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当务之急,老师需寻找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然后有效开展学习。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进行课程引入的积极意义
众所周知,语文是应试类科目,只有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知识内容才能更好的进行应试考试。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始终存在问题,若老师课前引入文言文课程知识点和故事,能够让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有大致了解,然后在接下来的文言文预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提升对文言文学习积极性。
此外,文言文内容大多是对古代名人名事进行总结和描述,通过课前引入,学生能够增加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而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体会出的思想感情,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根据文章内容走入当时社会情境,增加对古代社会的了解[1]。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进行课程引入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学生朗读,奠定文言文学习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明白文章大致意思,对文章结构有一定认知。而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压力的影响,留给学生朗读时间少之又少。与此同时,初中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未能对课文进行提前预习,而当老师上课时,不能紧跟老师步伐。因此,为改变当前教育格局,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老师需紧跟教育步伐,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朗读,使得学生打下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根基。
以《小石潭记》教学活动为例,开展课程教学前,老师需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让学生熟知本篇课文,并标注自己无法理解的字、词。
接着对学生进行课程引入,如《小石潭记》这一篇的写作背景,作者是在何种情况下、以什么心态写出的,让学生对课本有所了解。而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数熟读文章 了解文章概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还能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增加文言文知识储备量。
(二)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增强文言文理解能力
文言文需要学生有充足的基础知识储备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才能更好的进行进行文言文习题训练[2]。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如断句的技巧、字词的异议等,为文言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以《陋室铭》的教学活动为例,首先,老师应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课下注释进行背诵,找出表现“陋室”的言语,接着在课程引入环节根据课本内容对其进行拓展,给学生进行知识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后,根本文言文内容为学生提供专项基础训练,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进行自我检测,判断是否掌握文言文知识点。
(三)注重学生反思,导入课前引入
学生反思,首先学生可以自己对自己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知识漏洞。其次,可以减轻老师教学压力,更加科学的导入课前引入。最后,开展课前引入时,不仅老师能够更加按部就班的教学 学生还能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内容,使得课前引入环节发挥教学作用。
以《醉翁亭记》的教学活动为例,为秉承新教育改革的理念,教学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学习时间,发展学生自我思维能力。为此,开展课程教学前,首先,老师对学生课程引入,让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有所理解。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课程教学,如让学生根据的理解在课堂中展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三水之间也”[3]。最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对所讲授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建立起自己的文言文知识框架。这样不仅为学生展现更加高效的课堂,还能减少传统灌输式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为课程引入的后续教学发展提供保障。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需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合理运用课前引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升对文言文的认识,减少对文言文都害怕心理。此外,对于课前引入环节,老师应以课本为中心拓展素材,保证教学不偏离主方向,也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增加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量,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连君. 浅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措施[J]. 求知导刊, 2017, 000(033):59-59.
[2]范明坤.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J].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 000(006):23-23.
[3]杨聚强. 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 011(008):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