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源环清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53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保证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因此,就需要高度重视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恢复水利工程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确保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现代社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进行基本建设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时,要注意工程项目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为此,就需要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推进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的水平,提高工程的生态价值。
一、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水土流失和破坏环境的情况,对此,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及时予以制止,以避免破坏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受损。这就要求应首先明确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原则,即“早发现、早处理”,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绝不允许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同时,还应明确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
其一,修复在施工中受损破坏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确保水利工程的使用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各类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这是因为,如果因工程施工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得不到及时修复,就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出现很多的恶劣结果。如工程周边区域生态环境持续破坏且范围扩大,开始污染水资源等,这些情况会恶化周边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而影响水利工程功能的发挥,这就需要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将即将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控制住,避免生态环境的损害继续扩大,最终实现恢复施工区域的原有生态环境;
其二,修复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可以从另一方面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在实际生活中,水利工程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防洪、发电、通航、灌溉、抗旱等。而通过采取有力的措施修复生态环境,可以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保证区域生态的平衡。同时,通过植树种草等措施,还可以绿化美化周边环境,改善土壤,提高植被成活率。
二、在水利工程中应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方法
2.1 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
水利工程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水,因此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中最重要的对象也是水,即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究其原因,如果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导致水体恶化,进而威胁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为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就需要及时采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及时有效地修复河流生态环境,降低水体污染,保护河流生态的多样化和原样,把水利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到最低。
具体措施如下:在水利工程施工区域内,通过护堤与主河槽构成复合断面,设置马道,如果条件与环境允许,可以兴建季节性河道;在河流两岸,结合各种天然材料、植物护坡技术等,建设生态混凝土护岸,保护堤岸结构和河流生态系统,维持堤岸原貌;还可以建设生物隔离设施,减少河流生物所受到的影响,为河流中生物的生存发展提供便利。
2.2 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常会出现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的生态退化现象,对此,要研究导致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然后采用生态修复技术遏制其退化,最终达到修复与治理的目的。
例如,在林地,因为自然环境的改变,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退化,这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禁止放牧或砍伐,恢复植被;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可以采用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办法,如打井汲取地下水、兴建水利工程等,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平衡开发利用;如果水利工程建设区域属于盐碱地,则可以通过挖沟排涝、喷洒化学制剂等方式进行治理。
2.3 开发过度区域的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在我国很多地区,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就是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过度垦殖。开发过度,会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破坏因素。为此,就需要针对过度开发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恢复技术。我国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坡度不超过15°的区域,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与相关部门联合进行坡改梯田的工作,要按照近村近水近路的原则进行。对于坡度超过25°的区域,要按照国家政策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禁止过度开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如果生态退化是因为砍伐樵采造成的,则应实行封山育林,具体的封闭措施和封闭时间影根据具体的生态情况确定。
2.4 根据对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理及自然条件极其复杂,因此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受损的具体原因也不相同。在就要求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时,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要结合各地区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水环境等,采取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要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开展以水文、气象等的基本项目调查,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的真正原因,进而采取科学的治理和修复办法。
三、推进生态修复技术的政策措施
3.1 修复生态环境要科学有序的推进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将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因此,恢复原样是最为重要的,这就意味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要以自然修复作为主要的手段和落脚点,人工干预只是为实现自然修复而采取的辅助措施。而为提高修复质量,更好的恢复生态功能,在具体的工作中要需要讲究科学性。要结合修复地区不同的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特征等数据,采取科学的方法。要按照工作要求,有重点、分步骤的实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
3.2 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和监督执法体系
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离不开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我国关于生态环境的立法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执法监督体系的建设和具体执行还存在疏漏。为此,要继续在立法工作中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结合实际工作完善标准体系和各种工作规范,以更好更有效地指导生态修复工作。同时,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加强监督管理,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要严厉制裁。
3.3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意识
我国民众目前虽然已经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但是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技术还很陌生,还不够了解,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宣传教育工作:1)做好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更好的了解这项技术。2)做好施工前的岗位培训,让施工人员能够更好更熟练地运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进而提升生态修复水平。
四、结论
当今时代,人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而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也要积极主动的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和理念,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以此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性,最终将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推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高平.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000(004):235.
[2]袁立恒.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6).
[3]黄桂云,张国禹,吴笛.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
[4]旦多杰次.论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应用[J].2020.
[5]郭玉清.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