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45080219880214XXXX
摘要:粮食安全是社会兴盛安定的前提条件,而耕地作为粮食提供的物质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障粮食安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耕地平衡已然成为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生态文明提出更高要求,贸易争端使粮食安全问题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加强耕地保护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章对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耕地保护;新问题;对策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也提出了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胡泊修养生息制度,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随着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用地的需求不会减少,耕地保护的职责任重道远。
1耕地保护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提到耕地保护,最关注的是耕地的数量保护。耕地具有多项生态功能以及提供粮食安全保障、社会保障等社会功能,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具有公共物品属性。耕地数量保护的直观体现是对耕地面积的保障,是耕地保护工作的刚性指标,也是耕地保护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国家根据粮食安全需要,制定耕地保护面积总目标,然后自上而下对指标逐级分解。随着在占补平衡过程中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现象的出现,我国对耕地保护的侧重点从重数量过渡到数量、质量并重阶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耕地保护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已发展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对于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关系,有学者认为,耕地生态保护的表层含义指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保护,深层含义指耕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以及耕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应以耕地生态保护为根本目标,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三位一体”。
2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
2.1耕地污染风险加剧
据调查现实,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与质量均呈递减趋势,而且土壤环境质量大幅下降,很多地区都存在有机污染问题与风险,而这些有机污染恢复难度更大,通常需要更强调控制与处理手段,且恢复所需的时间也更长。目前我国对土壤环境质量的检测工作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标准,主要体现在土壤指标与汞、镍、锌等重金属含量监控上,当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含量过高时会对植物与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2.2耕地生产利用效率和耕作技术选择的矛盾
农民耕作技术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所耕作土地的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利用率。部分农民出于对劳作的耕地缺乏稳定长期的经营权,只着眼于短期利益,而不肯在各自经营的土地上做长期
投入,易出现使用化肥而不是有机肥来提高产出效率。但如若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的投入以求得更高的耕地生产效率无疑是饮鸩止渴。农户的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的认识不深、意识淡薄,且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所需的成本较高,收效缓慢,农户本身负担较重,也不愿意投入来增加耕种成本。
2.3生态建设需求与当前耕地保护矛盾突出
从森林覆盖率等视角来看,我国与国际城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很多城市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生态保护质量与成效上有了显著的提升,森林覆盖率与河水水面率越来越可观,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生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占用,要想真正做到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平衡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也是困扰耕地保护的重要因素。
3耕地保护面的对策
3.1探索永久基本农田管理长效机制
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措施、提高永久基本农田利用监管水平为目标。一要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主体责任,实行严格的问责和追究制度,加大对特殊保护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二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本农田保护网络,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向末端延伸,促进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三要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补贴与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推动耕地的集中连片和规模化经营,使永久基本农田中纯耕地的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布局更优化。
3.2国家规范土地管理模式
土地不合法转让是影响耕地规模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对土地管理模式进行规划与创新,制定金字塔式分级规划管理模式,通过逐层规划、审批与监督来避免政府人员因私欲等因素对土地管理的影响,提升耕地保护质量。国土相关部门应针对我国国土情况来统一划定城市规划管理区,形成一个土地管理体系网络,通过国家对省级城市、省级城市对省内地级市、市级对县级、县级对乡镇等逐层土地监管的模式来相互制约,尤其是针对重大项目建设时一定要严格把控征用土地报告工作。
3.3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情况不同,如果一刀切采取统一的补偿激励方式难以满足每个地方的实际发展需要,缺乏有效性,因此可考虑差别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方式。在补偿激励范围方面,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与生态功能区等可侧重耕地生态的补偿激励,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东三省等产粮大省应注重耕地数量、质量保护,保障耕地产能,可对粮食生产进行奖补;西部偏远省份应保护好耕地资源,避免耕地资源的沙化损毁,可主要对土地整治进行奖补。此外,目前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基本是资金奖补,方式略显单一,政府承担沉重财政压力的同时补偿激励效果不明显,因此建议丰富补偿激励方式,可分为资金、实物、政策等,对粮食主产区予以农业机械补助,帮助其农业发展;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快的地区予以政策倾斜,促使其在求发展的同时注重耕地保护;对耕保工作先进的个人给授予荣誉称号,激发其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差别化、多样化的补偿激励政策不仅符合我国幅员辽阔、复杂的国情,而且更符合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需求,同时分散了单纯的资金奖补对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也会带来更好的耕地保护效果。
3.4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
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实现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共同保护耕地。一方面强化省政府对市县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促进耕保考核管理质量持续提升,落实共同责任,完善奖惩制度。压实市县主体责任,严格考核,加强结果运用,落实奖惩措施,切实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察、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通过健全耕地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网络化的耕地保护监督管理机制。
结束语
在新时代新的经济形势以及人民有更高生活品质追求的今天,无论是单方面追求经济发展着力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还是重点关注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有单一目标指向的方案都将激化生态环境安全、耕地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三者的矛盾,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唯有加强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的协同利用,同时调动好农户保护耕地的主观能动性,切实维护好生态环境、耕地以及经济发展三者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河,赵连杰.中国耕地保护主体分析及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S2):496-499.
[2]柳颖.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2):212-213.
[3]匡兵,卢新海,韩璟.政策工具如何影响中国耕地保护效果[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1):111-119.
[4]李玉良.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耕地保护机制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14):115+117.
[5]云飞.探索耕地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10-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