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学联土地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当前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方向转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生态系统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以高效利用资源提升国土空间质量,以建设整治修复制度巩固国土根基。
关键词: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文明
引言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是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要求,也是加快推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手段。研究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开展思路和实施路径,有助于夯实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对支撑和指导各地的相关工作具有实践意义。
1系统修复的理念
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的山地生态系统,基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优化而开展整体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统筹山上山下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与修复,重建生态系统的自然结构(如植物群落结构、地形格局、水文结构等),恢复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调节、供给、文化、支持功能)及生态过程(如生产过程、水文过程、营养过程、物质循环利用过程等)。
2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发展
我国的国土综合整治最早是从土地开发整理开始的,从《土地管理法》颁布以来主要经历了从目标较为单一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演变到目标较为综合的集基本农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土地综合整治。2018年,随着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土地整治走向山水林田湖草所有国土空间的国土综合整治。而国内生态修复的内容和对象以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植被恢复、矿山修复为主,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国土综合整治等都融入了生态修复的内容。我国的生态修复工作主要经历了从小规模单要素生态修复,到区域性大规模单要素生态修复工作,再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双修)多要素生态修复工作,2018 年国家机构改革以来生态修复走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修复等全要素系统修复。2018 年,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统一归为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管理,强调统筹全域国土空间和全要素自然资源整治和修复,核心是修复国土空间功能、提升国土空间质量、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最终促进国土空间有序开发。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整治修复的范围未覆盖全域国土空间。以往的国土综合整治范围以农业空间为主,聚焦农用地整治;生态修复以生态空间为主,聚焦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整治和修复的部分工作虽然会涉及城镇空间,但未完全覆盖全域国土空间。二是整治修复对象仍以单一要素为主。以往的国土综合整治聚焦土地的整治,虽然部分工作会涉及水域、湖泊、矿山等,但未覆盖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自然资源;生态修复聚焦生态环境的修复,但也未完全覆盖全要素自然资源。三是整治修复手段仍以工程措施为主,虽然部分工作会涉及其他非工程措施,但未涵盖生物、自然、人文等综合治理手段,无法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关于“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3新时代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实施路径
3.1强化系统思维,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全域实施
加强“生命共同体”系统思维,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完整性出发,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以问题为导向,尊重自然,由工程治理思维逐步转变为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和水利等部门间的联合,建立联席制度,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同时,强调全域综合治理思维。随着深度开放步伐加快,区域间交通设施、经济要素、人口联系快速化,地区行政化和条块式的整治修复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从政区分界向区域协同转变,从流域分割向流域统筹转变,构建行政区划间联防联治、流域上中下游协同保障等制度,为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
针对耕地、矿山等自然与非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在城市化地区处置闲置建设用地,整治改造农村地区危旧房,提升农村建设生态区域空间利用率。调整破碎田块,整治贫瘠耕地、涝洼等生态脆弱性低等耕地。在矿山资源开发集中区复垦,利用矿山废弃地还绿还林。调整海陆连接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码头港口等闲置地。
3.3合理利用工程
一是农用地整治工程。以提升土地产出质量和景观效果为目标,对项目区内的集中农田进行全面治理,通过调整农田形态、提升农田地力、恢复农田空间要素和引导科学利用等四个方面进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参与,实现生态农业发展,重现山地农田优美画卷。二是田间道路工程。以现有道路设施为基础,着力构建“主干道—田间道—生产道—游赏步道”田间道路体系,达到完善道路体系、提升道路质量、增强区域连通、突出环境融合的目的。三是公共服务设施。运用生活圈理论、城乡规划学的原理和方法,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性、公平与均等性原则,配套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以期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并为外地游客服务。
3.4加强技术支撑,提高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有效性
在技术上,围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规划、实施、评价的诸多环节,首先需引入中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现代通信和物联网技术,配合以地面外业长期跟踪监测,构建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综合监测平台,提升整治修复全过程的监测能力;同时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评价技术研发,尤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等效应评价方法,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另外还应积极参与IPBE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恢复生态学会等相关领域的国外科学组织交流,吸收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提升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5以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生态国土
针对轻微受损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封山育林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对区域范围内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包括水流、滩涂等自然资源系统,进行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修复分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化重组。地貌重塑包括地面沉降与塌陷防治,侵蚀沟渠治理及水源涵养区江湖连通。针对污染土壤、沙土化等生态脆弱性土地整治,通过生物技术种植林草拓展绿地面积,种植防护林防止风沙侵蚀。修复植被生态系统。改善景观,打造美丽乡村、绿色矿山的景观格局。改善生态系统地貌地质、景观植被,打造适应生物生存的栖息地。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国土空间先天脆弱性及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倒逼中国必须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保护,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部门协同管理成为国土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保护应按照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实施自然资源统一设置、分区管控,健全用途管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科学布局国土空间生产生态空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全面落实整体保护与综合治理的责任形势更加严峻,要求加强理论方法研究,实验示范区验证,亟待突破科学技术,拓展专业学科内涵。
参考文献:
[1]牛远,胡小贞,王琳杰,等.抚仙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思路与实践[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9(5):482- 490.
[2]王威,贾文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J].中国土地,2019(5):29- 31.
[3]张艳琳.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资源导刊,2019(4):20- 21.
[4]李华,龚健.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土地整治思考[J].中国土地,2018.
[5]冷泽华.土地整治中生态理念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
[6]崔魏宏.土地整治在生态国土建设中的综合成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