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023
摘要:在城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区有助于平衡生态环境,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绿色生态都市区规划中,绿色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作为具体补充,可以使规划设计更加科学。文分析了其设计规划思想,为进一步完善绿色生态城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城市化的工作会议还要求使用自然力量进行排水。基于自然环境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是通过合理规划水循环,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目前,绿色建筑的建设速度和生态城区的规划设计已成为评价我国城市规划合理性和进度的重要标准。绿色生态城市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和产业构成方面均采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因素作为建设要求。通过将绿色设计理念引入城市规划,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技术形式,逐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向新型的城市建设资源保护与环境转变。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下雨时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渗透和净化水的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挤压”水,以使城市干燥并适应其用途和环境的变化。我们以出色的应变能力应对自然灾害。海绵城市的本质是“解决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环境,以雨洪为资源。城市的建设应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节省雨水和洪水,并取决于城市的地理位置,更多地取决于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减少城市的洪灾困境。许多湿地和湖泊都需要规划。当然,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减少地表流量和面源污染,这对于补充地下水非常重要,因此增加地下水的渗透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设计要点。
二、海绵城市的原则
第一,划建设。创新规划思想和方法,将绿色海绵概念纳入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尊重自然,植被,水资源,地质环境等,各个建设环节都有利于海绵城市的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具体了解区域气候,水文,地形,城市格局等因素。第三,总体设计。在协调设施的研发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增加对海绵设施的投资,以促进向海绵城市的快速发展。
三、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1.生态效益
(1)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最大程度地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首先,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物滞留设施和可渗透人行道等技术措施可以很好地清洁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这对于控制城市水污染和水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2)生态排水,如浅草沟渠,雨水塘,湿地等设施,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兼顾景观实施效果。(3)诸如公园的绿地和城市湿地之类的措施改善了传统景观中雨水的停滞,同时,重新渗透到地下水中的地下水渗透具有传统景观中没有的新功能。准备并同时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2.社会效益
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海绵城市可以构建一个集展览、休闲、活动、防灾和疏散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发展空间。绿色花园和公园湿地等措施丰富了城市公司的质量和景观,并加强了雨水的停滞。另外,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市民的参与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海绵城市的概念将在整个社会传播,市民将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和支持。例如,社区花园、建筑物的屋顶等都是可以建造的“城市海绵”。
3.经济效益
海绵城市不仅涉及传统的土木工程和建筑领域,还涉及许多其他领域,例如技术服务,材料,工程,管理和居民生活。建筑催生了园艺,休闲,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是整个产业的整合,完善和升级,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体系。
四、规划思路
1.规划先行
首先,该计划要注意对水生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同时,考虑到城市雨水灌溉系统及其自身的水体可以独立运行,应将两者合理地结合起来避免爆发二次污染。其次,需要遵循密集的开发模型。基于该模型,更加关注城市的生态空间布局,从而改善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避免空间混乱。注意使用适当的方法来确保城市的基本透明区域。在目前的中国城市规划中,大规模的硬化会影响雨水的渗透,因此有必要适当设计绿地,铺装率和渗透率,以确保雨水充分渗透并防止洪水泛滥。第三,需要有效地控制城市内的地面径流。设计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应基于城市的垂直分区,保护在城市地区使用功能良好的自然径流渠道,并修复受自然环境破坏的径流渠道,再设计城市地表径流。
2.因地制宜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据当地情况制定科学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的总体思路,明确项目建设的问题和建设目标。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的缺乏,这种发展模式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阻碍城市的发展。如在2017年期间,青岛市区陆续实施建造了177个海绵建筑小区, 14座海绵公园、21个海绵道路与广场,其中包括内涝治理项目、水系统以及河道项目。海绵小区在建造过程中,完成了雨水引水系统改良工作。在应用过程中,对渗井、雨水收集池、下沉式绿地以及雨水桶进行配置,从而来补充地下水源和增加雨水回用。其中经济性和实施效果最好的是下沉式绿地。通常情况下,下沉式绿地路面要比连接路面低10-20厘米,并将耐涝植物种在绿地内部。利用沿石对绿地进行围护,一旦遇到暴雨天气就可把雨水直接引到绿地池内,变成一个湿地,与此同时还能为下沉式绿地设立一个出水口,避免下沉式绿地蓄积雨水倒灌到连接道路。在对青岛市临淮路下沉式绿地进行设计时,经过对绿地进行改造,把绿地变成下凹式,对雨水进行过滤,再把溢流进入深水井内的水引进森林来浇灌树木,完成雨水循环使用目标,将临淮路渐渐变成海绵路,有效运用了创新型技术,对青岛市排水系统进行优化。
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在缓解绿色生态都市区规划中水污染,洪水等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上发挥着作用,对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婷婷,陈洪波.解析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 6(7) .
[2]李晶,张莉,尹勇.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18,15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