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彭湖洋
[导读] 初中生物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门对生命进行研究的学科,旨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变化、发展、起源和消逝等.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并落实生命教育,让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积极作用。

四川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校教育集团阳光外国语学校  彭湖洋  617000

摘要:初中生物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门对生命进行研究的学科,旨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变化、发展、起源和消逝等.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并落实生命教育,让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积极作用。本文从多媒体教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生物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就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生物教学
        前言: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日益突出,如随意践踏花草、校园欺凌、轻生等,这些都是对生命的模式,作为一门针对生命进行研究的学科,初中生物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突出优势。新时期下,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落实基础知识讲解工作,还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到生命的唯一与珍贵,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物课程特点的分析,就生命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一、通过多媒体技术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知识多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知识,涉世未深且思维尚未发展成熟的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将所讲的生物知识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的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消化[1]。更重要的是,多媒体呈现出来的情境立体、形象,不仅容易让学生理解,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解《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这节知识时,教师由婴儿的诞生开始讲解。一般来说,大多数初中生对于母亲怀胎十月生下孩基本已经了解,但是对于这十个月内胎儿的发育过程并不知道。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视频,如《1-40周胎儿发育过程图》《怀胎十月,胎儿发育全过程》等,通过视频,幼儿清晰的看到胎儿的形成以及变化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给学生播放有关于分娩时孕妇痛苦、疼痛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如同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生命来之不易。这样的教育方式相较于口头说教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二、通过生活化情境渗透生命教育
        熟悉的生活情境往往能够让人感到亲切,将其运用到生物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在心理上缩短初中生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促使学生有效理解生物知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2]。在生命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采取生活情境教学法,将实际生活与生物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解《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中毒现象,如“广西惠来肠粉店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幼儿发生的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等,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以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讲述这些食物中毒事件,尤其要重点讲解食物中毒的后果如伤亡情况以及食物中毒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给学生讲解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学,既能强化学生听课的动机,又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唯一与珍贵。
        三、通过生物实验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教师用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渗透生命教育。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解并消化生物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3]。例如,在讲解《种子植物》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吃馒头这一场景问学生馒头是如何做成的,引导学生联想小麦粉,再由小麦粉联想到小麦,接着,教师再问学生小麦是如何来的,一直引导学生联想到小麦的种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即玉米和花生,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探讨花生和玉米各部分结构,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子叶和胚乳等。在学生有了这些认知之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由一粒种子长成植物,再结出很多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分发植物的种子,如番茄、辣椒等,让学生课后培育种子,每天浇水、护理,观察它们开花、结果等。通过这样的生物实验,学生真真实实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奇妙,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神奇并发自内心的敬畏生命。
        四、通过实践活动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是一门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也比较强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并且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探求生命,深化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例如,在课外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真真切切感受大自然中植物、动物的生命气息,从而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能够善待每一个生命体。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调研,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如讲解《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节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调研活动,从身边着手,调查人类的哪些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污水排放、排放烟雾、滥伐森林、捕杀鸟类等,并且让学生探讨并制定解决方案。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物知识应用能力。
        结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深入研究生物学科的特点,找到渗透的合适途径,将生命教育与生物知识讲解融为一体,在促使学生理解并吸收生物知识的同时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邢蓉.初中生物课堂生命教育探索[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1):77-80.
[2]周瑾.将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课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8):78-80.
[3]魏菊萍.浅论制约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开展的因素[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28-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