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分析及整治效果研究 郑冬妮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郑冬妮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河道水体污染日益严峻,已经破坏了现有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河道水体污染日益严峻,已经破坏了现有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对河道黑臭水体进行污染治理,已经成为了当前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鉴于此,为了改善城市河道质量,结合实际,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常见的治理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黑臭水体,选择针对的技术进行处理,获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城市环境;黑臭水体;形成原因;综合治理
        黑臭水体的形成,会对水资源的质量产生破坏,阻碍到正常的水资源供应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了改善此种不良的状况,需要对黑臭水体的污染情况加以关注,细致分析形成的原因,进而应用合理的治理技术加以处理,并且掌握未来的发展势态。为此,系统思考与分析黑臭水体的治理技术及其发展方向显得尤为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城市黑臭水体的危害
        1.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城市河流“黑臭”现象会造成水体长时间的缺氧,从而对水生动植物造成较大损伤甚至绝迹,对河流等水体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2.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威胁居民身体健康。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水源功能丧失,水体出现黑臭,缺少新鲜空气的流通,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对人体的呼吸和神经系统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
        3.损害城市景观。水体黑臭物质的挥发,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空气质量,对周围的生产生活及旅游等第三产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限制了城市自身的发展,破坏了城市的美好形象。
        二、城市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
        1.面源污染。在城市中,导致黑臭水体污染的关键因素是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污染物主要包括雨水冲刷地表所带来地表、土壤以及沿河公路路面中的有机物和氮磷元素;沿河工业及生活污水汇入;沿河污水管线或者污水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因管理或其他原因污水外排;补水的水源污染物浓度超标。污染物排入水体,会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溶解氧过低时,水中的大量有机物会在污染物的影响下进行分解,分解产生的一些微量元素以及一些带有异味的化合物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损害。污染物在水中分解,污染物中产生的甲烷、氮气等难溶于水的气体在上升过程中携带污泥进入水相,使水体发黑。溶解氧低下会导致微生物进一步分解,产生黑臭物质,使水体黑臭。
        2.自净功能减弱。缺水性水动力不足和硬质化、渠道化河流极大地削弱了水体自净能力,是导致黑臭水体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很多地区存在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人类采取了大量的拦蓄设施进行取水,造成下游缺水,下游为了蓄住水而采取堰坝等挡水措施而形成缺水性水动力不足。渠道化、硬质化的河流建设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渗透关系,阻断了水体自然循环过程,形成污染物积累;同时使水生植物无法生长,降低了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与去除作用。
        3.不流动和水温升高的影响。丧失生态功能的水体,往往流动性降低或完全消失,直接导致水体复氧能力衰退,局部水域或水层亏氧问题严重,形成适宜蓝绿藻快速繁殖的水动力条件,增加水华暴发风险。此外,水温的升高将加快水体中的微生物残体分解有机物的速度,加速溶解氧消耗,加剧水体黑臭。
        4.截污不完善。控源截污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核心和前提。然而很多截污纳管设施的设置不合理、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标准不一、管网错接或混接、运行维护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控源截污工程难以高效发挥其作用。
        5.雨污不分离。雨污分离时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到相应国家或地方标准后再排到河道里,这样可以防止河道被污染。如果雨污不分离导致污水直排河道,这样就容易使河水受到污染。
        6.岸边硬质化,生态环境被破坏。城市水体的存在对于城市内部的雨水与防洪排涝存在重要作用,同时也有着排除汛期雨水的重要作用。硬质护岸具备较强的抗冲刷能力,利用排涝系统,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损坏。

硬质护岸的施工材料主要就是混凝土、浆砌石等,使得水体与外部环境隔离,无法实现水体自净的处理,生态效应比较差。
        三、黑臭水体整治技术
        1.底泥疏浚治理技术
        在河道中,最重要的一种污染物就是底泥,它是导致河道水体发生黑臭的最重要因素,底泥疏浚技术是清理底泥、疏通水道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技术,底泥疏浚技术可以将河道中的底泥快速且永久性的去除,在河道治理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清理办法有水力冲挖、干床清挖等方式,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将河道快速疏通,改善水力条件,将河道底部表层中的沉淀物去除,从而加速河道中水体的水循环,让水体有更好的自净能力。
        虽然底泥疏浚技术能够对水体黑臭治理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清理出来的底泥中所含有的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离子却无法得到彻底处理。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二次污染,需要再次对底泥中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离子进行治理。
        2.活水循环技术
        活水循环和清水补给,主要是通过城市再生水、清洁的地表水等作为治理水体的补充水源等方式,增加水体流动性。这种处理技术效果明显,但需要设置泵站、铺设管道等,施工难度较大,工程建设和运行较大,同时,在调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污染物进入水中,从而造成新的污染。活水循环技术的关键是“循环”,即在于清水的补给和缩短水体水力停留时间,依靠“造流”,提高水的流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氧能力,但其效果有限。利用活水循环技术构建处理污水、活水循环体系及城市水的“生态循环、梯级利用”系统,有助于有效处理水污染,保持水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城市水的“生态循环、梯级利用”模式,可以实现清水补给、生态修复、水质净化、促进循环。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北方缺水地区,同样适用于南方水量充足地区。
        3.控源截污
        控源截污是黑臭水体治理的最重要措施,也是其他黑臭水体治理措施的前提。控源截污工程是通过建设雨污管网和污水处理体系,集中收集和处理污废水及初期雨水,可以最大程度上削减入河污染量。但雨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工程量大、投资多、周期长、运营维护成本高,实施过程中面临多方面困难。例如,很多城市老城区和城中村目前只能采取截流式合流制,在降雨较多的地区会产生较大的溢流污染。再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存在处理能力不足和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未分开处理等问题,造成污水处理压力大,尾水难以达到回用标准。
        4.生物治理与修复治理技术
        生物治理与修复治理技术,比上述两种方法更有效。通过对河道水体进行全面的生物治理,可以使受损害水生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恢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这种方法所起到的治理效果较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通过水生生物、水生植物进行修复,就是用水生生物、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并将其转化,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生物治理与修复的过程包含有植物净化、生物膜以及微生物强化等几种技术过程。治理成本低,但耗时较长,效果稳定,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对黑臭水体长期稳定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统筹兼顾,做好防治规划;因河制宜,采用综合技术;睿智创新,强化技术支撑;加强监督,建立长效机制等几个方面,多元共治、协同联动,构建城市水生态的保护、恢复措施及管理体系,最终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水生态长廊。
        参考文献:
        [1]洪松.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技术探析[J].内蒙古水利,2019(5)
        [2]周天,陈舸,徐煜娇,etal.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初探[J].广州化工,2017,45(22)
        [3]樊亮亮.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技术探析[J].环境与发展,2018,3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