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张东平
[导读] 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需要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设计规范、高效、专业的教学计划,以课本教材、史实经验为载体,把爱国思想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使其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

鞍山市第三中学    张东平   114011

摘要: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需要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设计规范、高效、专业的教学计划,以课本教材、史实经验为载体,把爱国思想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使其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本文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着重剖析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至高中历史教学,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参考工具。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渗透
        引言: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受到广大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具体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一项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爱国主义思想,记历史,培养学生敢于承担振兴民族、复兴国家的责任意识。对于一些处于青春期后期的高中生而言,成才是非常关键的,不过成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对提升民族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等发挥积极作用,真正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今,爱国主义思想愈发淡化,见利思义、见危不救的现象偶尔出现,那么将爱国主义思想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懂得分辨真假和美丑,积极纠正不良行为,增强现实生活及学习中的责任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熏陶,从而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意义
        1.有利于家国情怀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高中历史教学讲解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主要将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以人为本、人民的利益当作根本出发点,提倡“敬业、诚信、爱国、友善”的理念,将基本的社会道德作为出发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素养的关键时期,家国情怀主要是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具备国家、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豪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立德树人”作为基本导向,因此,通过培养家国情怀,可以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历史。通过家国情怀的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家国情怀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所以教师不仅要对宗法制的原因、形成、作用进行讲解,而且要对其影响进行讲述。在教学中国古代文化史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原因与演变过程,通过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与科技发展等内容,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培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渗透策略
        (一)家国情怀与培养学生思维相结合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情,教师讲解历史知识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历史事件的相关,比如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是历史分析能力,对历史事件能够客观分析,从多维度进行分析,这就是思维;三是情感,家国情怀是其重点,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中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进去。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这三者紧密结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等,情感的培养应当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了解到鸦片战争的起因是西方国家想要侵略中国的一个借口或者说是一个跳板,是他们恶意通过这种卑鄙的手段实现自己肮脏的侵略目的,但是英国对这段历史的表述是:鸦片战争是英国和中国在争取贸易权。这两种解释应当都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自行进行判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历史事件的评判,而不是遇到问题就从主观考虑。历史教师应当培养的是真正拥有理智的家国情怀的人,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家国情怀与培养和平理念相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关于“和”的理念,新中国在外交方面一直秉承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家国情怀应当和和平理念相结合。这也是开拓学生历史思维和培养学生世界格局观念以及避免极端情感的策略。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历史的时候,应当让学生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思想才是问题的根源。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批判日本帝国主义思想,这样能够让学生从更高层面上理解抗日战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层面上理解,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体现了不屈不挠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思想不断奋进和不断努力,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和平,每一个人都需要和平,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世界的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家国情怀与世界视野相结合
         高中历史不仅涉及中国历史,还有世界历史。教师不应该将这两部分隔离开来,而是要通过恰当的逻辑将其结合起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家国情怀要求学生的情怀应当是从国际视野出发的,树立的不仅仅是为社会为自己国家服务的理念,更应当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理念。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国文化的源头——诸子百家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时候,不应仅讲授那个时期中国出现的很多的大家和书籍,还应该给学生讲述在同样的时期,古希腊也出现了很多的大家,哲学家、数学家等。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的时候联想到这些著名的人物,这对扩充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涵养有很好的帮助,同时也是学科交叉学习的良好铺垫。本案例中提到的是从时间角度出发的,学生可以从更大的角度和层面看待问题。教师也可以从纵向并列知识点,或者是按照意义或者故事背景相结合,我国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可以相互串联起来,这样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清楚掌握其中的含义。
        结语: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不仅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价值,而且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中需注重家国情怀的有意渗透,并通过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不仅能够让历史课堂更丰富多彩,而且还能使历史教育服务于民族自信、国家强盛。
参考文献:
[1]张平,彭桂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下旬,2019(5).
[2]左言琴.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8):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