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领会,精准选材,让思政课堂闪烁智慧的光芒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姜春玲
[导读]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山东省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姜春玲    邮编:261400    

摘要;国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因素。教师只有靠“智慧”去统率和处理信息,才能正确解读教材,实现高效教学;才能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在学生心灵埋下智慧的种子。
关键词:文本解读;内涵建构;启迪智慧
        2019年9月,小学段所有年级全部启用《道德与法治》教材,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其目的是将小学生培养成既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有敬畏法律的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如何上好思政课,真正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笔者认为,文本解读是基础,精准选材是关键,内涵建构是重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领。
        一、深度思考,智慧解读文本
        《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合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是一门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法治素养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坚持“三问”,以便能快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
        (一)问课题,理清单元编排思路
        课题是一节课的教学主题。“为什么要选择它作为主题?”弄清这个问题,不仅能帮助教师理清单元编排思路,还能让教师透过课题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或价值取向。
        比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开开心心上学去”。为什么“上学”的前面要加上“开开心心”?这节课在整个单元中处于什么地位?与下节课又有什么联系?
        通读本单元教材,我们发现,本单元主题为“我是小学生啦”,包括“开开心心上学去”“拉拉手,交朋友”“我认识您了”和“上学路上”四个教学课题。从单元编排来看,这是学生升入小学后的第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他们的角色也从幼儿变成了小学生,在这个关键节点,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对新身份建立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表现就是要“开开心心”去上学。
        也就是说,本节课在本单元甚至学生的整个小学生活中承载着重要的心理奠基作用。只有当小学生对自己的新身份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才会产生融入新团队、渴望认识新伙伴和新老师、迫切希望熟悉新环境的意识。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之后的几个教学课题才具有实际意义。
        (二)问图文,领会作者编写意图
        《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尤其低年级,一个页面三两幅图、两三句(段)话更是常态。怎样才能找到这些图片和文字背后蕴藏的含义?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方法,这些“为什么”能够让我们正确领会作者的编写意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还是以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开开心心上学去”为例。
        本课第一个话题“上学啦,真高兴”共创设了在家中、路上、学校门口、教室门口、教室内五个教学情境。对于每个场景,我们都可以通过追问“为什么要呈现这幅图”“为什么要配上这句话”更迅速的接近教材的编写意图。
        比如:第一幅场景“在家中”。男生背着书包高兴地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学校里什么样儿呢”,妈妈蹲在身边帮他整理书包,爸爸在一旁说“人不学,不知道。你现在是小学生了……”。第一,教材为什么要选用这幅图?因为孩子上学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孩子对待上学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一个家庭的情绪。第二,这幅图为什么要让男生说一句“学校里什么样呢”?我们从男生愉快的表情里可以看出他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三,这幅图为什么还要给爸爸配上一句“人不学,不知道。你现在是小学生了……”?因为作者想借用古人的话告诉男生上学的意义,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通过不断地追问和回答,我们会发现,教材中每一幅图、每一句话的设计都大有深意。又如本课的第二幅场景“在路上”。男生一路兴高采烈,忽然遇到了愁眉苦脸不愿上学的女孩和眉头紧锁无可奈何的爸爸,男生招呼一句“小妹,快走,上学啦”。作者为什么要呈现这个场景?道德教育来源于生活,学生在角色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对上学确实存在向往和抵制两种不同态度。帮助这部分学生打开心结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两个小伙伴相遇,男生也可以选择无视女孩的哭闹,为什么作者还要加上这句话?这句话背后有什么含义?经过思考我们就能领悟到,这条上学路其实也是孩子们的心路,是他们脱离家庭开始走向独自生活的道路。有的孩子因为性格、成长环境等问题可能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存在恐惧和焦虑,这时不仅需要家长的鼓励、教师的引领,还需要同伴的帮助。男生这句话,展现的就是同伴的关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问绘本,积累课堂德育元素
        《道德与法治》教材编排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些课题引用了“绘本”教学。“为什么要插入这个绘本故事?”回答这个问题,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教育契机,积累更多的德育资源。
        一年级上册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中呈现了绘本故事“交朋友”,借主人公小白兔展现了交朋友的重要意义和交友方法,并穿插了交朋友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摩擦问题,提示了解决办法。画面生动有趣,学生非常喜欢看。作者为什么要插入这个绘本?除了刚刚提到的故事本身蕴含的交友方法,笔者认为,绘本的目的还在于要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在观察小白兔交朋友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起到了明理导行的作用。
        又如:二年级下册第11课“我是一张纸”,通过四幅图呈现了古代造纸的过程和造纸术代表人物蔡伦。这节课的主题是环保,为什么要介绍造纸术?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为什么不介绍现代造纸术?想清楚这些问题,就能领会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任务。。
        二、聚焦目标,智慧选择素材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地活动。备课时,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认识,并围绕目标,对教学任务进行理性的谋划,才能启迪学生智慧,引领他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获得德性的成长。
        (一)放大德性元素,丰富德性内涵
        德性,即道德品质。道德与法治教材主编鲁洁先生强调,“只有一个德性得到充分发展与完善的人,才能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感觉、理想与希望,才能处处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爱意及善行,使自己沐浴于人间美好的情怀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德性元素的内涵,精准选材,让德性元素在课堂上丰富起来。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德性”元素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
        一是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德性价值。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中的四个课题“小水滴的诉说”(珍惜水资源)、“清新空气是个家”(保护空气)、“我是一张纸”(爱惜纸张)、“我的环保小搭档”(创意环保),很明显就能发现其蕴含的德育点。
        二是教学内容的德性元素不太明显。这需要教师通过文本解读去寻找隐藏的德性元素,如:刚才提到的“开开心心上学去”第一课“上学啦,真高兴”,乍一看,没有德育点,但是细细琢磨,会发现其中有热爱学习教育(图1爸爸的话“人不学,不知道”)、仪容礼仪教育(图1男孩对镜整理衣冠)、心理健康教育(图2结伴上学)、热爱集体教育(图3校门口欢迎仪式、图4班级门牌、图5教师讲话)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图5国旗)等等。
        三是与文本主旨无直接关系的德性元素。如:一年级上册第2课“爱新书 爱书包”,目的是借新书和书包让学生懂得爱惜学习用品,养成整理书包的好习惯。但是我们发现教材第4页第一幅图师生双手接书的图片可以作为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它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者与物,须双手奉接”联系了起来,既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又涵养做人根基。
        (二)聚焦法治元素,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其实就在我们的校园里、教室里、家庭里,在学生的餐桌上、上学路上、社区里。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教材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渗透了法治教育,尤其注重学生规矩的执行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小到游戏要讲规则,发言要有秩序,置物要整齐,语言要文明,大到学习宪法知识,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都是法治教育的范畴。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法治精神与法治价值、法治观念与法律常识、法治意识与规则意识、程序意识与秩序意识、长幼意识与遵从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习惯教育。简单说,就是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三、遵循规律,智慧建构课堂
        (一)画出文本脉络
        以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主题第11课中“小雨和他的‘小伙伴’”为例,该课题在文本中的地位是这样的:
                 

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这节课,要先认识“小伙伴”都包括哪些物品,再看看找不到“小伙伴”对生活的影响,然后学习整理方法,将“小伙伴”送回家。
        作为成年人,我们非常清楚,如果学生从小能够养成“置物有序”“物归原位”“定时整理”的习惯,将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都会大大提高。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将“整理”放在“我爱我家”主题下,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整理房间的同时亲身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享受到家庭的温暖,才能去爱父母、爱学校、爱社会、爱国家。
        所以,本节课,本节课可以以“整理”为抓手,让学生先认识“整理”带来的变化,再学习整理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巩固方法,体会劳动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和美好,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二)关注呈现策略
        1.亲身参与,经历德性成长过程。
        在“我和我的小伙伴”中,我们可以设计两个体验活动:一是整理书包;二是整理大比拼。这两个活动承载着不同的德育目标。
        整理书包。学生知道了对待小伙伴的态度要尊敬,也知道了整理的基本原则——物品摆放“有定处”,用完物品“还原处”。这时以“整理书包大比拼”活动为载体,小组合作快速将一堆杂乱无序的用品整理到书包中,较好地检验学生是否能为所有的物品找到固定的位置、摆放是否科学有序。“置物有序”,这个“序”,可以是大小、厚薄(bo)、功能、方向等等。只要找到合适的“序”,学生就能将一大堆物品“分类摆放”和“物归原位”。这个活动,是对“毋不敬”“有定处”“还原处”的实践体验。
        整理大比拼。学生整理的东西从文具扩展到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图书、玩具、衣物和餐具,范围在逐渐扩大,除了检验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否能做好,是否能“置物有序”“物归原位”,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整理厨房用品),一丝一缕横念物力维艰(整理衣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不学不知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德性元素,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热爱劳动中体会整理的乐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学生走向独立的第一步;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不正是我们德育的基本追求吗?
        2.情境体验,引发道德理性思考。
        不一定只有动手操作才被称之为实践体验,有时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情境或进行情景复演也能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如:在“诚信是金”这节课上,我们可以根据学情设计两幅图作为辨析题目:一幅是买书多找了钱两名学生纠结于是否退款;一幅是检查卫生给自己班是否扣分。第一幅图巧在钱不是偷的,是他人多找的,天上掉下来的;第二幅图巧在即使我昧着良心不给自己班扣分也没人知道。这两个例子非常有代表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难问题”。它告诉我们,“道德不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但也正是在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思维碰撞中,加深了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形成了道德理性。这样,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就能够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在学生辨析后,教师总结提升的语言更能彰显智慧,“诚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准则。面对金钱、物质和荣誉的诱惑,如果能严守诚信的底线,那你就赢得了良心的安稳和人生的幸福。”道德的是与非,也正是这个关键的“底线”意识。
        3.师生对话,引领德性向上成长。
        师生对话方式很多,目的都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将学生代入到特定场景中,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在一年级“拉拉手,交朋友”一课中,教师出示了一段班主任介绍新同学文文的录音,说了三句话: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同学“文文”,我们先来听听文文的班主任是怎样介绍她的。
        师提问:你想和文文做朋友吗?为什么?
        师小结:是啊,文文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你有这样的眼睛吗?
        第一句:以认识新同学的方式进行过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句:把学生看作主角,引导学生运用同理心来思考是否愿意和文文做朋友,为什么。
        第三句:直接点出文文善于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后半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平日的做法。
        认识自我,需要勇气;欣赏他人,需要智慧。正是有了这种快乐的情感铺垫,学生德性才得以生长。课堂上师生对话质量的高低,不在于语言是否华丽,而取决于教师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愿意跟随学生的回答变换身份(第一句,老师;第二句,同伴;第三句,老师+同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中要有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一切有效的教育都是触动人心灵的教育。当学生能够坦诚的面对自我,并超越自我,关注到他人的荣辱与贫弱时,便会形成一种对于生命的自觉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我们只有找准德育元素和载体,并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夯实道德根基;一节精彩的课堂,更多地来自于教师智慧的解读和引领,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智慧,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共同让思政课堂闪烁智慧的火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