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措施布置与监测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周刚
[导读] 摘要:全世界都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海南水利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570100
        摘要:全世界都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现在水土流失、土质被破坏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生态环境。所以,本文主要探讨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四方面监测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危害表现到保持策略,希望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监测;水土监测;环境保护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区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大大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保护,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带来了一大难题。在此,只有将水资源以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充分重视起来,积极解决当前的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才能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一、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
        1.净化空气
        净化空气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受到工业等排放物的影响,现在空气的质量个别地区不达标,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治理。水土保持对净化空气有一定的作用,植树造林是净化空气的主要方法,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对空气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同时对危害空气的一些颗粒也能进行有效的吸收,对美化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净化空气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法。
        2.涵养水源
        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现在全世界水资源紧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保护生态环境,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水分,保持水土不流失是重要的课题。同面积的林地与裸地储存水资源是不同的,森林具有一定涵养水源的能力,同时在洪涝时候,水流经过森林能减缓其流速,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灾害。因此,现在我国提出退耕还林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尤其在西北地区,森林还能对风沙的入侵等起到一定阻碍作用,有效的能减少土地被破坏。
        3.改善土质
        改善土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通常通过建立方地高垅、造防护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而且落叶等枯落物在腐烂之后被土地吸收成为树木的养料,有效的增加了土壤的养分,改善了土壤质量。土质的理化性质与土壤的养分都在积极改善,对提高土质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现象,也改善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流失的问题。人类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改善土质,其目标就是减少土质的成分流失,保护土质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实现。
        二、水土流失状况监测
        具体技术涉及到河流、植被、项目开发状态监测。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电子地图等来对河流的数量和流量、植被的面积以及生长状态、项目开发对水土流失影响三个方面予以数据采集。 另外要对水土流失类型予以总结。 一般需要基本资料准备、遥感影像选择和预处理、解释标志建立、信息提取、野外验证、分析评价以及成果资料管理六个环节。  可见遥感影像当中绿波段、红波段分别对应植被、城市(地、道路、土壤、地貌以及植被);而对于水体识别需要采用近红外遥感影像来体现;土壤湿度、地表温度用热红外遥感影像予以体现。 若是卫星影响还需要注意选择倾角小,覆盖工作区域全色或多光谱影像,另外影像之间重叠不得小于影像宽度 4% ,若是特殊情况可以小于该指标。

而且对于云层有较高要求,需要其影像中云层覆盖区域小于 3% ,若是存在分散云层则需要总体覆盖面积不足观察区域的 8%
        三、水土保持监测
        1.微观径流水
        对于微观径流水土流失监测需要用专业的设备选择性地进行数据采集。微观径流水土流失监测主要是通过微观监测来确定水土流失速度和地形、地貌、土壤的关系,也能了解到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在水土流失中的起到的作用,并将这种作用量化,便于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常规操作方面一般是室内试验、野外模拟以及实地调查三者结合来形成具体针对小流域的暴雨、洪水、泥沙、土壤含水量等数据,找出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最终形成数学以及物理模型,为水土流失区的农业、牧业、工业生产提供指导。具体可以通过水文站来实现,一般水文站针对坡地径流场以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各种小流域。该项工作非常严谨,需要针对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对应的科研方针,在专业指导下展开,需要结合目标地区具体情况,例如农林牧以及工业情况采用对应的专业技术和参数,要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的方向推进。
        2.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水土流失危害监测是利用动态监测技术来对相关地区的风蚀、水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土地生产能力、水库河流流量、土地面积缩减等予以数据采集,并建立对应的走势图表,方便通过对比来发现问题。对于洪涝灾害明显地区更要对水流长度、广度、流量、人口密度、大气温度等形成综合监测。总而言之,水土流失危害监测因为造成水土流失原因较多而必须考虑全面,尽力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全面性。实际工作中这一环可以水土流失状况以及微观水土流失监测基础上,调用二者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找到各种监测对象的改变规律,并结合实地考察建立对应的模型,以预测危害的趋势。
        3.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监测
        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监测是在前三个监测基础上建立其具体的保护措施,并对该保护措施进行科学的预测,或者通过小面积试验来总结数据,待数据得到进一步确认,效果得到彰显后扩大保护措施区域,力求水土保护效果最大化。具体监测对象有:植树造林面积、经济类水果林面积、种草面积、封山育林面积、梯田面积以及农耕面积,其中要特别关注坡坝质量以及相关工程数量。对于防治效果评价,主要是对照以往的数据来分析储水保土的效益、森林覆盖率、相关经济提升水平、粮食增产规模等方面。
        4.资源工程和农业方面的措施
        水体保持工程的原理主要就是通过对本区域内的小块地形进行改变,以此达到拦蓄泥沙和径流的目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地区土壤的渗水量,改善本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土壤侵蚀情况的发生。就拿黄土高原的水平梯田来说,这就是一个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良好例子,水平梯田最大的好处就是其不仅能够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总量,还能有效降低径流的产生,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土壤侵蚀情况的发生。等高耕种措施也是水土保持措施中具有明显效果的措施,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沟垄耕作的方式来改变原有的农业耕作结构,形成有沟有垄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的受水面积,近可能地避免水流土壤的冲刷,大大降低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此,相关管理人员就可以将这种等高耕种的方法运用到水利工程当中,以此来降低水土流失,为农业生产力提供保障。此外,少耕措施在水土保持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不适合进行耕作生产的地区。合理地减少种植面积,以此来提升少量耕作物所占土壤的有机含量,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地区原本的土壤结构。
        结语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故我国必须要加大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推广力度,以此来保证水土保持措施的价值在全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婷,马朵,刘思君,等.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8,38(24):74-75.
        [2]侯礼婷.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探究[J].时代农机,2018,45(0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