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在生产后有较大几率会出现盆地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女性在产后盆底的支持组织退化、创伤,这种情况最终会导致女性盆腔器官脱落或者性功能障碍等,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女性压力,出现尿失禁的状况,这些出现的病情都会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度不良的影响。那为了防止和避免这类事件发生,就要提高女性在产后的盆底康复和治疗情况。
关键词:产妇;盆底康复;措施
引言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这一病症大规模的出现,就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将会影响妇女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防治内容也提到了工作日程上,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就是其中的一项。为了增强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采用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最终实现了康复效果的提升。
1.评估产后盆底肌状况
从产妇的实际状态出发,制定对其针对性的护理康复措施,针对产妇阴道收缩压和盆底肌力进行详细的评估,掌握产妇禁忌症和适应症。同时告知产妇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的意义,提升产妇治疗依从性。
1.1盆底保护的健康教育
专门建立医院盆底保护的健康教育小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将护理人员召集到一起对来医院治疗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类,依照患者的职业、年龄等各个方面,嘱咐患者一些盆底保护的知识,让患者了解一些保护盆底的技巧和方式,比如,产褥期多注意防止感染、不可以做过重的劳动。
2.盆底康复训练
(1)引导产妇合理的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将正确的锻炼方法告知产妇。
(2)提肛训练:在提肛时,每次的时间都保持在3s以上,而后慢慢放松,重复练习,2-3次/d,锻炼时间尽量保持在15-25min/次.在训练肌肉时,要控制训练的时间、速度以及强度[1]。
(3)阴道哑铃训练:从产妇的实际状况出发,选择合适的阴道哑铃。产妇使用蹲位或者仰卧位,将阴道哑铃放入阴道内,之后收缩阴道肌肉站立,如阴道哑铃没有滑落就可以继续进行后续的训练,其中的训练还有,下蹲、上楼、下楼、搬重物等,10-25min/次。
(4)以上的方式在进行康复训练前不可以喝水,要空膀胱进行康复训练,建议时间在早上或者晚睡时进行,禁止在饭后训练,训练时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合适,根据自身调整强度,循序渐进。
(5)哺乳刺激:进行母乳喂养不仅可以给宝宝提供最好的营养,同时也会帮助子宫收缩。宝宝吸吮的越多、越频繁,就越能加快子宫的恢复。因此,如果产后进行母乳很利于恢复。
(6)剖宫产产妇需要注意,要在切口彻底愈合后在进行训练。防止感染,同时产后2个月禁止性生活,1个月禁止盆浴。
(7)压腿:这就是比较简单的康复措施了,在压腿时要记得前后左右都压一压,压腿可以对臀部进行很好的训练,压腿时尽量做到姿势标准,胸部尽量碰到大腿,每天坚持20min效果是很好的。
(8)跳绳:跳绳可以收紧盆地的肌肉,刚开始可以慢慢的跳,先适应一下,最开始不要跳的太高,循序渐进,多跳一会儿后再尝试跳的高一些。
(9)蛙跳:这项康复运动比较耗费体力,是针对盆底肌肉恢复的运动,它能充分的锻炼肌肉的韧性,坚持每天训练15分钟左右,盆底的肌肉能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10)仰卧起坐:仰卧起坐虽然主要是针对腹肌的训练,但它同时对盆地的肌肉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产妇做仰卧起坐时,臀部会随之一收一紧,因此,仰卧起坐可以对盆底肌肉进行锻炼。
(11)束角式:使用坐姿,将膝盖弯曲打开,两手握住脚尖。伸展脊椎,脚掌对贴,双手协助脚跟尽量靠近身体,将两膝向下压,靠近地面。注意,做动作时保持挺胸,肩膀要打开。做的时候保持3-5个自然呼吸。这个姿势能增加下背部、腹部和骨盆的血液流通,每天练习,能够有效帮助康复。
(12)椅子式:膝盖和双脚并紧(或自然分开),向下半蹲,就像你要坐在椅子上似的。把你的双臂举过头顶,手掌相对。保持这个姿势,做3个深呼吸。这种姿势能强化身体功能。
(13)猫伸展式:像小猫伸懒腰似的趴在地上,在呼吸过程中舒展脊柱。双手双膝四点着地,大腿、手臂均与地面垂直;吸气背部下沉,下巴上扬,臀部向上抬起呼气拱起背部,让下巴和胸部靠近。它能改善脊柱和脊柱神经的血液流动,也可缓解一些产妇容易出现的便秘状况。
(14)腿上升式仰卧:双腿并拢慢慢抬起,和地面的夹角成30度,停留一会儿再向上抬,使其地面的夹角变成60度,再停留一会儿向上抬与地面的夹角成90度。每次做2-4组,速度越慢效果越好。这个动作可以锻炼下腹部肌肉和盆底肌肉。
(15)婴儿式仰卧:首先,吸气,曲起双腿,双手抱住,然后,呼气,将双腿压向胸部。最后,先吸气,再呼气,同时抬头贴膝。如此反复,共做3次。它能伸展、加强颈部肌肉,并补养、加强腹部,排除腹部脏气和独气,减缓便秘症状。
此外,还可以让产妇平躺在床上,让产妇家属按摩敲打臀部,如此,也能够缓解臀部的紧张,连续的敲打还可以顺便锻炼臀部的肌肉。
2.1盆底康复的治疗方法
不需要手术的治疗方式有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疗法及电刺激疗法,这种方式可以使受损伤的肌肉、纠正神经具有很好疗效。
在一些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普遍应用盆底肌肉评估、生物反馈训练以及电刺激治疗,产后45天的妇女就能够进行常规的盆底肌肉训练了,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性障碍性疾病的出现。同时,将盆底的神经和肌肉进行唤醒,让阴道能够恢复到紧缩的状态,进而可以提升性生活的质量、快感和高潮。
盆底评估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是通过引导表面肌电图和引导尿道收缩压进行测定的,反馈是从肌电图或者压力曲线表达的,通过显示出来的资料和声音提示,使患者更清楚、更直接地掌握自身盆底基底功能状态,并参与治疗。同时与个体化电刺激治疗相结合,能够唤醒盆底肌,使其阴道及盆底肌张力和弹性尽快恢复,对防止产后阴道脱垂变松、尿失禁等盆底障碍性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盆底防治”不止是盆底评论和生物反馈技术,对有压力性尿失禁的肥胖患者,能够减少体重5%-10%,尿失禁出现的次数会减少50%。
在了解盆底治疗方式之后女性在治疗这类疾病时都能够依照上述方式进行,如果使用较复杂的治疗方式,治疗之前必须要对方法进行多层面的了解,这样对自身疾病在治疗之后会达到什么效果也比较清楚,以免损害到自己。
3.日常护理
及时告知产妇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在饮食中,避免出现刺激性的食物,要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大便通畅,不要出现便秘的情况。在这康复的过程中,也禁止饮用浓茶、禁止吸烟、禁止喝酒等[2]。
4.生理干预
在产妇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时,产妇就有可能会出现焦虑、忧郁等症状,这种时候就需要护士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给予心理疏导,多去鼓励患者,时常去对患者进行安慰,告诉患者这个盆底功能障碍是可以进行治愈的,只要依照医师给的训练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去及时的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这样也能够大大的提升康复的效果还有速度,也是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结语
综上表明,女性经过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产后盆底功能,使其恢复的更快,以此来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这种康复措施在一定程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大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连花.产后盆底肌功能及影响盆底康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7):77-80.
[2]张紫琪,廖碧珍,杨光静,马晓婷.盆底康复延续性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性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14):2256-2261.
[3]金玲,王建六,女性盆底结构功能障碍性疾病基础研究现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21(3):131
[4]黄小军,张晓薇,赵群.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20(11):1404
[5]Burgio KL,Zyczynski H. 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yrinary incontinence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women[J]BJU Int,2015,89:61-66
[6]王向静,王彦芝,崔红赏.?专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模式对分娩影响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6,23?(9):64
[7]田翠平,李固俊,王万玲等.转变产时服务模式提高产时保健质量.中国妇幼保健.2016,22(27):3779-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