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声检查您知道多少!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3期   作者:陈云
[导读] 超声波检查是经常出现在医院检查中必经的一环,

         超声波检查是经常出现在医院检查中必经的一环,可是到底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样的病症需要用超声波来检查,超声波本身有没有什么副作用呢?
一、超声波的原理及分类
         声波可简单分为“可闻”和“不可闻”,可闻声波频率为20~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波则为不可闻声波,就是平常所说的超声波,常被用于如工业、制造业、医疗美容产业等。今天我们要着重讲的是超声波在医疗检查中应用,超声波检查就是利用超声波特性对人体各类结构组织进进行探查,再根据转换之后的图像来对具体病症进行诊断。
         在超声波检查中,最被广泛熟知的是B型超声,就是大家常说的“B超”,这是一种二维的,将声波在人体内部的各层组织反射回声,通过光点的明暗来反应,最终呈现出黑白图。这种图像非常清晰且层次丰富,是其他超声波检查的基础。
         D型超声就是将成像建立在B型超声的二维黑白图像之上的多普勒超声,多用于检测血液流动和脏器的活动。但D型超声并不能直接产生彩色图像,而是将转化之后的彩色编码叠加到二维图像之上,所以在检查血管、脏器的情况或疾病时,并非全部都是彩色图像。
         第三种M型超声波,是超声心动图,经常被广泛用于心脏疾病检查中。
         第四种A型超声波已被现在应用淘汰,在这里我们就不多做详解了。
二、超声波检查的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波检查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全身的软组织检查,为了能更好的理解,我们将检查类型分为如下几类:
1.1常规检查
         常规检查大致上可以包括:1)颅脑、心脏、血管、肝、胆、胰、脾、胸腔、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子宫、盆腔附件、前列腺、精囊;2)眼、甲状腺、乳腺、唾腺、睾丸、周围神经、四肢肌腱、皮下软组织肿块;3)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的监测
上述人体组织的超声波检查一般通过外部超声波扫描, 通过小型的手持探头在皮肤上移动来检查身体的各个脏腑器官。在探头和皮肤之间,会有一层润滑凝胶涂在皮肤上,用来稳定探头的移动,也同时保证了探头和皮肤之间的无间断接触。


1.2新技术类检查
         除了上述比较常规的超声波检查外,超声波技术在新型医疗中也得到了的广泛的应用,大致类型如下:
1、声造影,此类超声检查对鉴别疾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呈现造影效果,用来让病灶呈现在病患和医护人员面前。
2、腔内超声,在不同的医学案例中,部分疾病是发生在脏腑器官或者盆腔等人体深部内的,所以采取腔内超声的检测方法,避免了再检查时对其他组织的影响,如经直肠检查前列腺,经阴道检查子宫、附件,经食道检查心脏等。
3、与其他超声不同,介入超声是通过超声的引导,把穿刺针、引流导管或药物,准确的侵入或者注射到需要治疗的病灶、体腔或者器官等目标部位治疗不同的疾病,减轻了病患需要开刀的痛苦,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三、超声波检查的注意事项
         超声波检查虽然在较长时间内被广泛应用,但很多病患在实际检查当中还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为不同的人体组织在进行超声波检查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希望通过本篇向大家阐述需要注意的事项:
         超声波是目前最常规的检查,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后遗症的,病患在扫描完成后可以立即回家。如果在检查中没有服用其他会影响行为的药物,可以正常进食、开车及其他正常活动。但如果进行了内镜是超声检查且使用了镇静剂,那么建议病患住院几个小时,直至药效消失方能进行正常活动。
         此外,针对不同脏腑器官的检查需要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如肝脏、腹部大血管、胆囊等,需要在晚间8点后停止饮食,在超声波检查当日的上午不能吃早餐,不仅如此,病患因将自身过往的病例及体检报告一同备好,便于医护人员参考并尽快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四、关于超声波检查的风险和副作用
         在目前医学使用的超声波检查中不存在风险,因为和其他扫描检查不同,超声波的检查不需要暴露在辐射之中,也就不存在辐射风险
         虽然不存在副作用,但是在进行外部或者内部超声波扫描的时候,或许存在探头按压或侵入人体内部的不适感;另外,普通探头上的乳胶存在一定致敏性,如病患对乳胶过敏,可提前说明情况,医护人员可改用无乳胶探头
         在不同的超声波检查中,内窥镜超声波因侵入性的关系,会造成喉咙疼痛或腹胀等不适感,同时存在较小概率的并发症,如内出血,但此类情况并不多见,病患在接受检查是不必过于担心。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医疗技术虽发展昌明,但任何检查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检查结果主要由临床医师进行系统的鉴别和诊断,超声诊断不能替代临床诊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