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因施工不当而产生缝隙,进而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因此,建筑单位应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重视度,不断加强对质量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公共基础、大型商场、居民小区等建筑迅速增加,同时建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于土木工程的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不仅能够提高土木工程质量,还可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
1大体积混凝土特征
我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2018里对大体积混凝土作出了明确规定: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其实质即为混凝土浇筑后的结构厚度超过1m,通过科学的配合比将水泥、砂石、附加剂等搅拌均匀后应用于施工。与传统意义上的混凝土结构相比,该结构内部的水化热释放时很难及时排出,使得内部温度远超外界温度,该温度差导致了结构出现裂缝,从而严重影响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为今后的使用埋下安全隐患。
2案例实况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31290m2,基坑总面积约24850m2,基坑总延长约为679m,地上建筑面积约为85698m2,地下建筑面积约为45592m2。地下建筑总计2层,地上建筑分为一号楼(7层)、二号楼(12层)、三号楼(13层)。该项目的一号、二号、三号楼的主体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其中,一号楼主楼筏板厚约1.4m,二号、三号主楼筏板厚约1.6m,其他筏板厚0.6m,底板顶标高为-12.30m;地下室、裙房采用框架结构,地基为桩筏类型。地下室底板采用C35密实防水微膨胀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为P8。
3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3.1大体积混凝土配制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材料配置是影响施工质量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科学的配比也可以保障材料的稳定性,同时在配置出高品质的材料才能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配置过程中主要通过几方面的严格控制。在实施混凝土浇筑工作时,做好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混合比时,计算的准则主要基于其基本性质,技术要求和原料的用途,以达到控制混合比的目的。施工前,施工人员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检查质量检验报告和骨料,水泥添加剂,矿物添加剂等材料证书,并确保所有指标符合质量要求,之后这些材料才可以被允许进入施工地。工作人员在控制混合比例时,必须拥有监督机构颁发的认证材料,并结合批准的材料和文件来控制混合比例。如果混合比例未获批准,则严禁使用。如果原料的来源和种类发生变化,应结合原料试验的实际结果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以获得真实有效的混合比参数,减水剂等,在使用中用粉煤灰与矿渣作为杂志的确保材料,以达到最佳的稳定效果。然而保障水泥的含量,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要确保安全性,就要对混凝土强度以及坍落度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进行科学实验过程中增加其骨料含量减少水泥用料,保证混凝土强度与粘结度,从而达到最佳的粘黏效果。
3.2浇筑技术
3.2.1底板混凝土浇筑
本工程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采用的是自然流淌形成斜坡的浇筑方法,即“分段定点、薄层浇筑、一个坡度、循环推进、一次到顶”的分层浇筑方法。
其中,“分段定点”是按照混凝土流淌长度作为分段标准;薄层浇筑是从混凝土浇筑开始到顶层所形成的一个坡面,该段的浇筑厚度不会超过500mm,且要保证每次浇筑都能够将混凝土坡脚盖住,防止形成冷缝;“一个坡度”是混凝土在多次的浇筑过程中,通过控制下料路线,确保其所形成的坡面基本维持原样向前递进加厚,不会再发生任何角度或厚度上的变化;“循环推进是在混凝土第一次浇筑完成后,按照其流淌顺序开展二次浇筑,整个浇筑只拆管不接管,可避免管道堵塞问题的产生,提高施工效率;一次到顶要求混凝土浇筑达到筏板顶标位置,不达标高不允许继续向前进行推进浇筑。采用这种分层浇筑法,需要设置专人对每一层的施工进行检查,防止冷缝出现,且保障每一层浇筑混凝土的下料都维持在一定的体量范围内,确保浇筑方向的一致性,在混凝土浇筑的一小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混凝土浇筑。
3.2.2后浇带浇筑
后浇带浇筑中,施工人员会采用双层快易收口型网状模板对后浇带实施封堵,以此增大底板后浇带的刚度,改进结构质量。采用的双层快易收口型网状模板以钢网面和V型网骨两部分构成。钢网面上整齐排列着较多冲孔,每个冲孔上都有凸起的压板,能够加强钢网与材料间的结合密度,并用双层密目18#钢丝网将钢网面固定在14竖向钢筋骨架上,竖向钢筋骨架间距不得低于300mm。在施工中,快易收口网以横向排列为主,并利用钢筋支架完成定位支撑,当上下口遇到底板钢筋时,必须剪出壑口,用绑扎丝将骨架垂直捆绑在钢筋上.同时,快易收口网的相接网片上需设置150mm左右的大接口,与骨架瓦套结合起来,增强支撑效果,收口网模板边缘与支架间必须保持150mm以上的间距,且保障收口网模板与振捣时的振捣棒之间的距离不得低于450mm,以有效减少模板受到的荷载,防止振捣对模板的损伤。
3.3混凝土振捣
大体积混凝土振捣中,一般采用Φ50的振捣棒,振捣过程中坚持快插慢拔的原则,从上到下进行抽动,使混凝土的上下震动均匀。对分层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振捣时,振捣棒应深入混凝土下层50mm左右的位置进行振捣,用以消除混凝土分层之间的接缝。混凝土的振捣点应排列均匀,呈梅花形布置,间距不得低于400mm,振捣时长不得超过20s~30s。当混凝土表面泛出灰浆,不再出现气泡,且水平高度不再显著下沉时应立即停止振捣。对钢筋绑扎较为密集的混凝土浇筑部位,如柱节点、房梁等,应使用Φ30的振捣棒进行振捣,防止卡棒。
3.4混凝土养护
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以及振捣结束之后,要根据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策略,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保障混凝土符合设计技术的各项要求。例如,在冬季进行混凝土养护则要做好保温覆盖;而在夏季则要根据具体的状况进行定期的养护洒水,合理进行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控制。在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养护处理中,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检测分析,如果内外温差高于25℃,则就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制度完善的解决手段,避免出现混凝土表面开裂的问题。
3.5混凝土测温
筏板测温作为本项目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做好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养护作业,养护在浇筑完成2周内进行,在养护过程中实施测温作业,以免较大温差变化的产生。测温工作贯穿在整个养护环节内,次数及时间需结合实际情况予以科学设置,一旦发现温差较大,则要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处理,避免裂缝病害的产生。
结语
土木工程作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场所,其安全性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施工单位应当从人才引进、混凝土配比、养护过程等多方面进行监督,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斌.探析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20(10):28-29.
[2]王建利.探析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居舍,2020(09):65.
[3]刘玉会.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