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改善机理与解决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5月第13期   作者:张彬
[导读] 为指导城市交通微循环改善工作开展,首先简要阐述交通微循环理论,然后在对城市交通微循环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改善机理及相关策略,最后以深圳蛇口片区改善实践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摘要:为指导城市交通微循环改善工作开展,首先简要阐述交通微循环理论,然后在对城市交通微循环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改善机理及相关策略,最后以深圳蛇口片区改善实践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城市交通微循环;改善机理;解决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国内许多大中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加上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人车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如何缓解交通拥堵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为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对交通微循环改善机理与策略进行总结。
1 微循环与交通微循环理论
        微循环最早出自医学术语,指人体血液流动经动脉末梢端,再流到微血管,然后汇合流入静脉的起始端,这种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1】。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体,那么城市道路就是体内血管,高快速路、主干路便是主血脉,次支路、胡同及窄街就是微血管,联系着城市居住、商业、办公以及交通枢纽等几乎所有交通发生吸引点,一旦城市微循环系统出现问题,就会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由此可见,交通微循环是否通畅对于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其畅通程度受道路条件、公交服务及交通管理水平等因素制约。
        基于以上分析,作为城市交通末梢的微循环,同样具备城市整体交通的各项功能,其解决人出行的根本目的不变,其影响因素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相同,可视为一定范围内的综合交通系统,其内容涉及道路、公交、停车、交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
2 交通微循环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交通微循环常见问题
        本文所指交通微循环是由干道网络围合、部分次支路及以下等级道路组成的片区交通系统,其侧重于解决片区内部交通集散以及外部干线所承担的短距离交通分流等问题,包括人的出行、公交出行以及小汽车出行,并非单纯的几条道路的交通流线组织。
        与城市干路注重车辆出行机动性的特点不同,城市交通微循环更注重交通出行的可达性。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目前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普遍存在:道路微循环运行不畅、集散能力不强,次、支道路利用率不高,以及公交微循环服务缺位等问题。
2.2 交通微循环问题成因
        究其成因,造成交通微循环问题的原因既有静态方面的,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又有动态方面的,如路边违章停车等人为因素【2】。具体总结为:
(1)静态原因:① 路网结构不合理,次支道路建设欠账严重。② 断头路普遍存在,道路连通度有待提高。③ 道路通行环境欠佳,影响交通正常运行。具体表现为:路面破损严重,标志、标线及护栏设施不完善,交通组织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等。④ 受道路通行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公交支线布设存在难度。
(2)动态原因:① 路边违章停车严重,影响道路运行效率。② 部分路权被人为侵占(如大院文化、施工占道、占道摆摊等),道路利用率不高。
3 交通微循环的改善机理分析
        从交通微循环问题成因来看,其改善不能单纯地按照传统方式通过道路建设来实现,必须综合使用规划、建设、管理等层面的“组合拳”来完成,做到“宏观与微观、软件与硬件、动态与静态”三个相结合。
(1)规划层面
        从宏观上对区域内不同地块的交通需求进行研判,提出差异化的次支路网密度要求,预留足够的次支道路用地;从整体路网结构局限性入手,强化与外部路网衔接。
(2)建设层面
        在微观上从道路和公交微循环两方面入手,一要提升次支路系统软硬件环境,二要致力于公交软环境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3)管理层面
        通过完善交通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来保障道路资源的静态通行空间;采用规范路边停车、违法占道清理等措施消除动态瓶颈。


4 城市交通微循环改善策略
        基于改善机理分析,微循环改善可在系统分析改善诉求、制定目标的基础上,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质服务”为总体要求,从道路、公交、停车以及交通组织与管理等四个方面,按照“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强化管理、提升服务”四位一体的改善策略制定具体措施与方案【2】。
4.1“优化增量”策略
        根据城市用地开发和干线路网建设需要,新建次、支道路,构筑坚实的交通微循环硬件基础。
4.2“盘活存量”策略
        通过打通断头路、拓宽改造次支路和开放路权等手段,盘活现状道路资源,消除既有路网瓶颈,提高路网连通度和通行能力。
4.3 “强化管理”策略
        从完善道路配套设施和加强路边停车管理等入手,提升道路运行环境,规范道路行车秩序,提高道路运行效率。
4.4 “提升服务”策略
        通过优化微循环公交线网、完善公交候车环境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引导居民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转变。
5 城市交通微循环改善实践
        根据控制范围不同,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可分为整体、区域和小范围三种类型【3】,本文以深圳蛇口片区(东滨路,南海大道、沿山路以及兴海大道、后海滨路及深圳湾围合区域,面积约7.5平方公里)这一小范围为例,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与另外两种类型不尽相同,但具有借鉴意义。
5.1 蛇口片区交通微循环发展概况
        蛇口片区位于深圳市西南端,东傍深圳湾,西依大南山,已初步形成居住为主,工业、办公、港口为辅,融“山、海、城”于一体的滨海现代城区。城市功能主要集中在南区,北区承担单一的居住功能。
        受大南山和海岸线阻隔,蛇口片区日常通勤对外出行只有往北一个方向,据调查,高峰时段片区内部道路交通流量不均匀,交通出行过分依赖南海大道、后海大道等主要道路,沿线节点饱和度普遍在0.85以上,而其他道路利用效率较低,交通运行相对畅通。
        究其原因,蛇口片区属于深圳市早期建设的代表性片区,缺乏统一规划且建设较早,存在路网结构不合理,次支路、街坊路定位不明确,以及部分道路断头错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交通微循环系统的功能发挥。
5.2 蛇口半岛交通微循环改善措施
        按照上述改善思路与策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改善关键交叉口、新建(改造)次支路、打通断头路、规范路边停车、优化交通组织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片区交通微循环改善方案。
(1)对南海大道-东滨路交叉口进行拓宽渠化,调整交叉口处公交停靠站位置,提升节点通行能力,减少公交车辆进出站的动态干扰;
(2)结合实际需要及城市更新项目推进,新建湾厦北路、海月南路等5条微循环道路,改造光大路、四海路等14条次支路,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提升道路运行环境;
(3)结合现状用地条件及与相关事主的协商情况,打通工业八路、招商路、花果路等3条断头路,提高路网连通度,减轻干线交通压力;
(4)完善海昌街、蛇口老街等2条道路的监控设施,加强路边停车监管,减少占道停车对动态交通的影响;
(5)对花果路、石云路、渔村路等3条道路实施单向交通,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提高道路运行效率;
(6)新增东角头总站-青青世界、东角头总站-深圳湾口岸等2条公交微循环支线,强化与轨道交通的接驳关系,改善片区公交微循环服务。
5.3 蛇口半岛微循环改善效果评估
        为有效评估本次微循环改善效果,选取路网密度、路网连通度、交通运行车速等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对缓解片区交通拥堵、提升片区交通运行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6 结语
        交通微循环改善工作的实施对于缓解近期城市交通拥堵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越来越受到城市交通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实例分析,系统阐述成绩交通微循环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改善机理,总结归纳交通微循环改善规划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策略和相应的举措,为此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瑞荣.心血管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
[2]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深圳市龙华新区交通微循环改善研究[R].深圳: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龙华交通运输局,2012.
[3]宋雪鸿.城市交通微循环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及应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