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中基础处理的施工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12期   作者:郑杜荣
[导读] 本文根据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分析了不良地基处理的不同技术和措施。
        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电,所以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关乎着国计民生,在国家政府的倡导和督促下,我国的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体系变得越来越科学规范、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成绩斐然、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过程高效。本文根据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分析了不良地基处理的不同技术和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水利水电设施的不断完善,水利水电工程数量与日剧增。近几年以来,无论是依靠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还是不断革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在不断壮大的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背景下,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也得到了较为前景的发展和提升。
        1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探析
        第一,基体沉降因素。水利水电工程中部分建筑设施体积大、重量大,如建筑工程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多变,在建筑结构自身重力的条件下,将令基础设施出现下沉现象,间接加大建筑物与地基结构之间的内应力,如建筑物沉降超出预设基准时,建筑结构将面临着形变问题。第二,稳定性因素。任何一个工程建设中,基坑挖建是项目开展的前期工作,但在实际工程选址中,技术部门不仅应考虑到地质环境问题,还应结合经济产出效益,正确界定施工区域,此阶段,在资金体系的约束下,令工程本身承受着不可抗性的因素。如工程项目中的地质条件恶劣,将加大基坑支护的施工难度,降低地基的抗滑性、稳定性,后期工程运行中产生的震动力、内应力等,将间接破坏工程的抗剪力,降低项目的生命周期。第三,地基漏渗因素。水利水电工程如建设在岩层、陡坡区域时,尽管在地基搭建过程中,支护工作满足作业需求,但在地质自然化变迁下,仍将令工程呈现出接缝问题,在地质积水渗透下,地基施工区域将面临着基坑积水问题,降低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2水利水电工程中基础处理的施工技术
        2.1强透水层处理
        以坝体为例,土坝坝基的砂、砾石和砂砾层由于其强的透水性,不仅增加了扬压力,强透水层是指在地基中含有大量的砾石、卵石或者是刚性坝基砂等,这样地基的透水性会比较强,因此,会导致在开挖过程中出现强透水层的渗透系数升高现象,进而出现管涌的现象,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出现强透水层的一般防渗处理主要措施如下:采用帷幕施工,降低水压,然后在坝前铺设混凝土或粘土延长渗水通道,帷幕灌浆可以降低坝前混凝土的渗透性,然后采用高压喷射灌浆进行同一次灌浆,从而形成防渗墙。同时,全体施工人员要重视促进从根本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不良地基的基本处理方法的重要性,施工人员的责任心由此产生。
        2.2堤坝的施工技术
        在水利水电堤坝的施工建设中,不免会遇到施工难度相对比较大的施工环境,锚固技术就是针对相对比较复杂的施工作业环境而采取的一种施工作业技术,为了更好地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还可以采用人工处理方法在地基表面或内侧形成水平或竖向排水通道,在自重或外荷载作用下加速排水固结,从而提高强度。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锚固的总体需求和施工成本选择最佳的材料进行加固,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中,该技术工具包括压板、台座、预应力钢筋等。同时保证锚固开增强混凝土与钢筋的连接。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技术要点就在于锚固技术施工,在对于各个方面都应该有所涉及。针对于当前锚固技术施工的各个部门所使用的技术状况予以了解,并做出妥善的处置。首先,在对堤坝的施工技术进行指导工作的时候,锚固技术施工的性能还是要直接发挥出来,从而真正确保整体的锚固技术施工管理工作能够做到位;其次,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保障防渗技术的顺利完成,着重注意防渗墙的建设。目前,随着防渗墙的建设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水电防渗墙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水利水电工程防渗墙已经制定了一套具有实用性能的合理质量标准。

然而,在有关质量检查的条款中,没有任何质量监督和评价制度,要对能达防渗工作到相关要求和标准,则该工程各项目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施工流程均应符合标准。预应力管桩主要由先张法预应力和后张法预应力两部分组成。在预应力管桩技术方面,需要高度匹配。比如,有必要多看、多画、多思考。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形象与抽象的交织,运用预应力管桩导向丰富预应力管桩内容,开放实验室和施工场地。一般情况下,若选择匹配程度高,其施工效果较好,根据常用方法,工程项目管理教育模式结合,采用现场基础施工技术教学、演示、教学、考核等一般性的施工和评价方法是很自然的。在堤坝的施工技术使用BIM技术来回答更直观和准确,能够确保管桩质量满足施工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管理。
        2.3水泥土的应用
        一方面较之于其他工程,水利水电地基基础工程具有较强的水因素特点,而通过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水泥土又具有水硬性特征,因此水泥土十分适用于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环节;另一方面水泥土对主材料要求较低,除必要的水泥作为固结剂外,可就地取材,因此又存在质优价廉,施工简单等优势。因此面对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环节出现的地基渗漏等现象,部分施工单位尝试运用水泥土予以有效解决。实践证明,通过运用水泥土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稳定性与承载力,使基础施工质量与效率得到根本保障。在灌浆水泥土时,需要将将其深度控制在50cm左右,使之既能够保障地基的稳定,又能够满足一定的承载力要求。因此施工单位要深度分析项目特点及地质因素,科学运用水泥土结局地基沉降等相关问题,以此提高水利水电基础施工工作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整个项目结构的运行安全系数。
        2.4硅化加固施工法
        在水利发展工程的建设中,为了保证工程基础的稳定,一些施工企业将采用硅化加固施工方法,即利用电击原理进行施工,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效果,必须使用网络软管来保证这种施工方法主要用于柔软的场地处理,由于缺乏柔软的土地基础强度,工程的稳定性有一定的缺陷。但是硅化加固施工主要通过将水玻璃和氯化钙溶液通过网状等离子体硅化注入柔软的介质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会产生一种粘结材料,因此,软土壤的连接性和钢提升度,保证软土机的稳定性,这种施工方法可能获得良好的加固效果,但在施工过程中,消费大量的能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实践。
        2.5墩身裂缝防治技术
        墩身裂缝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分层浇筑并埋两层冷却水管的方式进行,通过降低原材料温度和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方式,达到对墩身裂缝防治的目标。当混凝土浇筑温度低于30℃时则无须采取降温措施。当混凝土内部温差超过25℃时则要采取降温,一种方式是利用冷却水进行降温,但是要将冷却水的进水温度和混凝土的最高温差控制在30℃之内。另一种方式是对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进行保温处理,在混凝土降温的过程中使用保温棚,而不是在升温的环节使用保温措施。或者是当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将土工布覆盖到模板的表面进行保温,待脱模后再覆盖土工布或塑料薄膜实现保温目标,同时将保温时间控制在15 d以上,混凝土的降温速度控制在2.5℃/d以内。
        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处理施工技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重要施工环节,技术人员在前期整体设计布局时,应按照施工环境、施工进度、施工规模等设定合理的施工工序,及时总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以确保整体工程建设的质量性。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施工技术[J].中文信息,2017(3):301.
        [2]马东.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47):281-282.
        [3]刘涛.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研究[J].河南建材,2019(1):278-2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