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能力提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高考的改革,语文在各个科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式探究迫在眉睫。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维导图被用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对于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文章写作审题中的应用进行了充分探讨,以期为初中作文教学工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写作;初中语文
前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具有直观的特点,能够明确表示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思维导图在记叙性文章写作审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文题目,了解题目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一、思维导图运用研究的意义
记叙性文章写作是写作考试的主要考试内容之一,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习作文体。根据笔者的经验,很多学生在面对记叙性文章写作时常常会出现畏惧情绪,对其比较厌烦,这主要是学生对于记叙性文章的题目难以理解造成的。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其是一种内容分解、并存的学习模式,蕴含着图片、文字,更加具有生动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促使学生以立体式的思维模式去看待题目,对其进行充分地了解,避免出现题意较浅、跑题的现象。从学生写作的角度出发,写作是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思维导图运用也为较为枯燥的语文学习添加了一点新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长远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思维导图的研究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起源于上世界六十年代的思维整合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其综合运用图像和文字表达发散性思维,改变大脑的思维模式,注重左右脑的协调发展,能够极大限度激发人脑的潜能,在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Tony Buzan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将大脑的每一个功能独立分散的使用,会大大降低其功能效率。反之,如果在一定限度内,有效地联合各个功能,同时对一件事情进行工作,每一个功能部位的运行效率会大大提高。在韩国一些介绍高效学习方法的书籍中,重点强调了整理提纲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提纲越详细,写作过程便会越顺利,内容也会更加生动、全面。这种整理提纲的方法与思维导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国内的很多学者也开始注重思维导图的运用。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的赵国庆出版的《别说你懂思维导图》一书,对于思维导图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和讲解,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很适用于初中语文写作的教学工作。其还针对思维导图提出了几点绘制规则,使思维导图更加具有实用性和教学价值。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文章写作审题中的具体应用
(一)提高题目审查的全面性
以2013年广州中考题目“迟到一分钟”为例,这一个看似简短的题目,却使很多初中生难以把控。很多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只注意到了“迟到”这个关键词,从而以迟到为主体展开写作,忽视了“一分钟”这个时间界限。对于“一分钟”这个关键内容,很多学生也出现了跑题的现象,在文章中运用迟了一个小时等素材,这就偏离了“一分钟”这个强调短时间的概念。学生如果在审题过程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开思维想象。学生可以先确定题目中“迟”和“一分钟”这两个关键词,之后进行分析、结合。“迟”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一分钟”是时间的限制,两者相结合,学生便能够很快的展开思维。考虑到是什么让我迟到了一分钟?迟到一分钟的后果是什么?在其中得到了什么经验教训?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保证学生审题的全面性,防止跑题。
(二)挖掘深层次含义,加强文章深度
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题目,比如“我心目中的太阳”,学生如果只写太阳,会发现没什么可写,文章读起来没有较深的价值,十分空洞。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挖掘题目的深层次含义,从“希望”“光明”的角度去看待,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使文章含义更加深厚,可以选择的素材也会变得更多,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
又比如广州市2011年中考题目《出错》,学生如果理解不够深刻,很容易理解成“犯错”,这就偏离了文意,忽视了出错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这一深层次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将生活中无意识的错误和有意所犯的错误概括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加深文章的主旨含义,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
四、结束语
思维导图的运用对于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写作能力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华,于敏俊,黄志伟,马君梅,周爱学.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一),2019(08).
[2]刘红霞.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