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企业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发表时间:2020/8/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9期   作者: 叶余琴
[导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忽视环境保护、过度开采资源的问题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忽视环境保护、过度开采资源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资源利用率低。为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明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本文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析企业在该制度下面临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环境成本;风险防控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但是,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忽视环境保护、过度开采资源等,这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经济的发展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资源利用率低。早在2015年,我国就将“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作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同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环保责任。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企业发展会面临哪些新的风险?这些风险又该如何防控?
         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概述
         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简称EPR)的概念由环境经济学家Thomas Lindhquist于1988年提出。该制度将生产者的资源和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扩展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和废物处置整个生命周期。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也是经济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耗有限的资源。研究表明,80%以上的环境污染物来自企业,作为环境的重要影响者,企业应主动承担起控制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功能的责任,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则明确规定了企业的这些责任。
         EPR制度在企业运营中主要表现为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成本一般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指由企业承担并可量化直接支付的环境保护相关费用,如企业发生的绿化费用,其金额可以基本实现准确计量,直接计入企业的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不能明确计量且未承担不良环境后果的费用,如企业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公共污染,其治理成本很难实现准确计量,因此这部分成本少有计量。
          二、经济责任延伸制度下企业面临的风险
         首先是国际贸易竞争。自从加入WTO,我国经济面向国际化发展,实现了重大的突破与发展。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性质不同,使得国际贸易在实际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未将外部环境成本计入到产品成本,这使得产品在出口时具备着一定的成本优势,而对于进口国来说,这部分具有“低成本”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势必回对本国产品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为了保护本国市场,许多国家会加增关税、提高产品许可标准等,这一系列的环境贸易壁垒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具有不利影响。
         其次是国内市场竞争。从国内市场来看,消费者偏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更倾向于环保绿色的产品,同时,社会公众对于生态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乡村城镇化进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公众也将生态因素放在了购房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中。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应将外部环境内部化,制定更有效的发展战略。
         再次是宏观政策约束。对于环境生态建设,国家相继出台了相保护政策,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控制手段,如惩戒机制、税收政策等,使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指标要求生产经营,也明确要求企业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承担责任。

2004年6月,国家正式提出实行绿色GDP核算要求,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企业微观层面也要求实行绿色会计,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准确计量产品的成本,为绿色GDP的核算奠定基础。
         最后是筹融资风险。在环境成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投资者也要求了解更多企业与环境的有关信息,以此做出正确的决策。事实证明,投资者会更青睐于有着良好环境意识并主动承担环保责任的企业。债权人也会为了把握企业偿债能力,保障资金安全,而设置环保相关限制条款,要求企业提供相关环境成本资料。
          三、企业风险防控措施
         政府防控。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经济责任延伸制度的可行操作具体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和规制手段迫使企业实现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由于政府激励政策的实施,为了节约成本,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企业便会沿着政策所引导的方向做决策,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目的。二是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法规,使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计量有法可依,实现会计信息的一贯性和可比性,同时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可靠的数据基础。三是完善环境监测、审计体系,保障环境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建立环境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和“看不见的手”实现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社会防控。公众的需求是企业产品开发的指南。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宣传,不断增强了公众的绿色环保消费观念。消费者逐渐建立起健康、绿色的消费观念,并积极向绿色产品靠拢,从而倒逼企业节约能源、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改进产品设计、改进工艺和技术、适当处置废物、重视环保产品的生产。同时,公众也应发挥监督和促进作用,利用社会舆论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新的环保主义者不仅应该是企业的监督者,诉讼者,而且应该是企业的合伙者,帮助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同时进一步推广绿色产品,增加全社会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企业防控。企业作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直接对象,应自觉履行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环境保护理念贯彻到产品生命周期,从源头到回收整个过程实现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同时,企业要完善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会计核算机制,成立专门环保成本核算小组,全面收集环境成本信息,建立环保会计账户。另外,由于环境成本的核算涉及到众多领域,囊括会计、生物、环境、经济等学科,因此企业应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以确保生产责任延伸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结论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企业主要面临着国际贸易竞争、国内市场竞争、宏观政策约束和筹融资等风险。针对这些风险,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法规,社会公众要不断增强绿色环保消费理念,企业自觉履行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会计核算机制,以降低企业发展风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袁坚,杜欢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下废旧轮胎循环利用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20,13(03):22-24.
[2]姜素红,刘俊偲.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05):37-40.
[3]蒋冬梅,郑之琼.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讨[J].内江科技,2018,39(06):12-13+92.
[4]祝涵.浅析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J].法制博览,2018(13):174.
[5]郑艳玲,高建山.生态文明视域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政策体系建设[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02):89-96.
[6]郑艳玲.生态文明建设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目标定位[J].衡水学院学报,2017,19(04):41-45.
[7]王丹惠,赵鸿.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核算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2(07):25-27.
[8]刘丽敏,杨淑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约束机制探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79-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