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青年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探讨

发表时间:2020/8/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9期   作者:孟磊 李浩杰
[导读] 近几年,企业不断引进大学毕业生等高学历人才,车间青年职工队伍不断壮大

         摘要:近几年,企业不断引进大学毕业生等高学历人才,车间青年职工队伍不断壮大,使得青年职工安全成为了车间生产运行中“最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做好青年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及安全意识提升,本文结合目前青年职工安全培训教育的现状,通过建立一种适用于青年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模式,来加强青年职工安全培训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快速提升青年职工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强化安全生产意识,而且对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职工结构;青年职工安全;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技能;安全生产

1 背景及现状分析
         车间是企业的重要基础部门,承担着设备运行维护、内部职工安全稳定等职能,核心任务是“保障生产、安全稳定”。
         车间责任区域大、站室分布广、设备种类多,站室分布在厂区各个位置,其设备与作业种类也呈现出“四个多”现象,即:
         1)高空管道、高空电气线路等涉及空处作业的设备设施较多,操作、巡检、维修难度较大;
         2)配电盘等电气设备较多,操作人员均需要取证,安全操作和运行管理要求较高;
         3)储气罐、分汽包等压力容器设备较多,操作人员均需要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运行管理难度较高;
         4)地下水池等涉及有限空间作业区域较多,操作、巡检、维保易造成人员伤害。
         车间因职工结构快速变化带来的“421”现状问题,即:
         (1)四个不平衡
         随着车间退休人员数量增多,同时引进青年职工,造成“新老职工交替不平衡、职工知识结构不平衡、职工工作经验不平衡、职工安全素质不平衡”的四个不平衡现象,优秀操作人才的延续断档严重。
         (2)两个有待促进
         由于老职工的知识结构较低,对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技能不熟悉,安全生产意识有待促进。另外,受知识层次和总结表达方式的限制,老职工将安全操作经验传授给青年职工也有待促进。
         (3)一个隐患
         青年职工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但存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思想,工作过程缺乏细心和耐心,岗位安全生产意识、自我防护意识、应急处置技能等非常薄弱,易发生安全事故,成为了车间生产运行中“最大的安全隐患”。
         我们利用柯氏(Kirkpatrick)培训四级评估模型对随机抽取的20名青年职工进行培训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培训模式由于形式和内容单一枯燥,使得学员对培训内容热情不足,学到的知识有限,运用到工作中的知识少,技能水平提升不明显,这些无疑暴露出现有培训模式的不足及缺陷之处。因此,建立一种适用于青年职工安全培训教育的新模式[1-4],以满足当前安全培训的教育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2 安全培训模式的建立
   提出建立了一种适用于车间青年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模式,主要从青年职工能力、安全管理需求以及培训形式和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涵盖了青年职工从入职到成长的整个时间阶段。
2.1丰富安全培训形式
          ① 开展集中培训。车间对新进员工如何能熟悉车间生产运行概况、如何能掌握动力设备基础知识、如何能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如何能快速融入岗位工作、如何能摆正心态正视职业成长等问题进行充分思考。

经反复讨论研究,制订了综合安全知识培训方案,首先开展集中培训,安排车间领导、设备员、管理骨干等人员授课,灌输“责任重大、安全第一”理念。
          ② 以教促学。安排往届青年职工将自身掌握的安全操作、维修保养、问题处理等工作心得总结为课件,开展轮流授课,达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效果。
2.2完善班组安全培训
         车间集中培训后,青年职工分配补充到各个班组中,班组作为生产的第一线,是培训员工最好的阵地。车间往年发生的伤害事件,直接原因都是在班组生产过程中违章作业、思想麻痹、隐患未及时消除等。因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在生产班组,开展班组安全培训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过去,班组培训以安全培训为主,形式、内容较为单一,为充分利用班前会、班后会及班组自主培训的组织灵活、协调便捷、职工集中特点,车间将设备技术、安全法规、规章制度、应急处置、6S现场、管理体系以及政治业务等知识一起融入班组培训中,确保职工学业务的同时必学安全,可以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2.3开展青年职工轮岗学习
         青年职工进入班组后,安排其在多个重点岗位轮岗学习,每个岗位的学习过程中,老职工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自身掌握的操作经验、工作心得、安全防控技能等传授给青年职工,轮岗结束后,车间开展理论、实操考试和座谈会,验证岗位学习情况。通过轮岗,使青年员工掌握各个岗位、各个动力设备的安全操作技能。
2.4做好青年职工岗位安全达标
         组织老员工带领青年员工充分调研岗位安全运行实际,遵循实用为主和易学易懂原则,突出安全知识普及和安全技能应用,便于职工学习掌握,青年职工亲自编写岗位手册。在岗位安全达标评审过程中,车间组织评审组,对近几年新进青年职工的设备操作、巡检维保、问题处理、应急处置和自我防护等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逐人进行了评价,切实提升了青年职工安全生产意识。
2.5 全面提升青年职工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强化应急演练实战效果。在演练中采取了不打招呼、不定时间、随机设定事故场景的方式,在某个位置点设置模拟事故,现场人员完成信息上报,接警人员完成人员组织、现场处置等应急流程的实战演练,部门安排评审人员全程进行监督记录,演练结束后组织全体参演人员对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并对处置方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提出改进建议。二是创新应急演练形式。车间组织人员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应急预案管理、车间处置方案以及应急处置常识等,编制应急管理知识题库,并下发全体员工进行学习,并编制试卷进行考试。组织青年职工进行口述式演练竞赛,结合所在岗位应急管理工作,结合岗位实际,采用面试答辩的形式,对火灾、触电、高处坠落等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措施进行问答,组成评委进行评分。
         我们随机抽取20名接受过新安全培训模式的青年职工,利用柯氏(Kirkpatrick)培训四级评估模型对其培训结果作出评价分析,经分析发现:这种新培训模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员积极性,提升学员学习获得感,能够快速提升学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的使用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 结论
         车间青年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模式的建立,使得青年职工安全生产意识、自我防护意识、遵章守纪意识及应急处置技能等有效提升,消除了职工结构不平衡造成的各类问题,确保了部门安全生产稳定。
         新的安全培训教育模式的建立,不仅快速提高了青年职工的业务操作水平,使得动力设备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减少了设备运行异常隐患,还有效预防和杜绝了各类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另外,车间青年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模式的建立,使车间安全培训管理更加细致、完善,安全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生产运行更加安全稳定,职工行为更加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
[1] 赵建文. 对案例教学在职工安全培训中的应用的几点思考[J]. 中职教育, 2019, 1100: 107-107.
[2] 孟晶, 张华. 调动职工培训课堂参与积极性提升安全培训效果[J]. 人才资源开发, 2019, 4: 75-76.
[3] 赵建文. 关于职工安全培训中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探析[J]. 交流平台, 2019, 2: 120-121.
[4] 张延飞. 兰州石化公司青年员工培训管理研[D].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作者简介:孟磊(1982--),本科,主要从事能源动力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
通讯作者:李浩杰(1989-),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信号识别与分析的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