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教学要防止学生产生难学、乏味的负面情绪,要提升学习数学的“兴味”。眼、耳、口、手、心这“五感”并用模式,开发了全脑学习模式,提高了课堂的兴味,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兴发;“五感”模式;兴味
刘铁芳教授提出的“兴发”教学观点[1]意在唤起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向。他认为“兴”乃是个体身心被唤起激活的过程,从来没有被兴发的生命是干枯的,从来没有被兴发的课堂同样是干枯的、乏味的,远离学生身体的。教学应当以自我意识的唤醒为前奏,而教学的过程则是师生身体与灵魂参与的对话场域。作为一名从事数学教学20余年的老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基于数学抽象、逻辑推理严谨等特点,怎样唤醒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意向,培养学生学习向心性,真正从灵魂深处让他们接受、喜欢、热爱数学。
一、“眼到”——“观”万象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教师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学生的眼睛,就能发现眼睛有神发光的学生肯定是思维活跃渴望学习的,眼神木讷呆滞的学生一定是游离在课堂之外的。为了让每个孩子的眼界大开,消除木讷呆滞的眼神,教师就必须在课堂设计和教学形式上下一番功夫,让课堂能深深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的眼睛都“离不开”你。这种“难舍”不是因教师的威慑,而是学生不由自主地被课堂的活力所吸引。
首先,将教材例题进行重新“包装”,贴近学生实际。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如在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7页例5“用进一法解决有余数除法”时,将例题“租船”问题改成学生每天都要经历 的“排队”问题:我们班上45个学生排队,每排最多站8人。至少要站几排?因为问题来源于学生每天的经历,读来倍感亲切,解答也很迫切,自然眼神不会游离。学生尝试解答并说明理由后,教师再用生动形象的动态课件一排一排演示(因课件是动态演示,学生的眼睛都直视课件,生怕漏数了人),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剩下的5人也要排一排的道理。
二、“耳到”——“听”方法
佐藤学认为,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3]但在现行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大声发言,却往往忽略了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养成,以至于很多学生不会“倾听”,看似热闹红火的课堂背后都是一颗颗浮躁的心。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听老师讲解和同伴的分析。当对知识掌握皮毛时,就认为自己全掌握了,可以不用听了,导致学的都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解决问题时无法举一反三、灵活解题,错误百出。如何消除这种现象,仍要从“兴味”入手,数学课堂要集趣味、数学味于一体,学生听出数学的趣味,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由外而内产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激发探寻数学奥秘的兴趣。
三、“口到”——“说”思路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不愿表达,其中缘由不尽相同,有的是怕讲错同学笑话,有的是根本不想表达,有的是怕讲错老师批评,还有的是真的不会。个中缘由形成的原因仍在于教师不善于引导,没有给学生搭建很好地大胆表达的平台,在学生爱表达的年纪没有好好保护他们善表达的心灵,从而抹杀了学生内心深处那份强烈的“我想说”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都想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和家长的肯定,但这份自信需要老师精心培养和呵护,稍不留神就会将其抹杀。
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爱每个学生。在备课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做到细微时还需在问题边上标明由谁来回答),以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问答环节,都有机会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表达思路清晰完整时,给予肯定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回答不尽人意时,不要轻易否定,鼓励为主,表扬他是“爱思考,善表达”的孩子。这样孩子的表达热情才能不断激发燃烧,每个孩子都会自信的认为自己说得非常棒,长久培养就会表达了。
四、“手到”——“显”过程
学生之所以感觉数学难学,是因为数学知识多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教师需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书面的知识生活化,关联的知识系统化。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并不似“天上星”那么难摘。
在小学阶段,稍复杂的问题解决多数是将抽象文字转化成直观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和几何部分多数借助“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形式还原知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如“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多是采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得到各种图形面积的内在联系,从而探究出出面积计算方法。
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操作为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扫清障碍,思考为操作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法,“手离脑时少思维,脑离手时难理解。手脑并用百般好,问题清晰又明了” 。
五、“心到”——“思”策略
“心到”即“脑到”,学生只有心在课堂,大脑才会随着问题不停运转。教师应在课堂上设计贴近他们生活的例题,课堂形式要生动有趣又不失数学味,在形式上吸引学生,留住他们的心,在内容上层层设障,抓住他们的脑。更重要的是要灵活应变课堂生成问题,无论学生的思路是对还是错,是有用还是无用,教师都必须尊重和小心翼翼的对待,呵护每个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
《礼记.学记》有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自己不足,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困惑。所以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打开学生的心智和头脑,学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有的惊喜是没有预设的,但多数情况下都是很好的课堂资源,只是教师需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好好利用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所用,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预设。这样既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探求欲,又让数学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有趣而具挑战性。
如果数学课堂上学生都能将“眼、耳、口、手、心”五种感官全部用上,并且都是用到学习上,那这样的课堂就是“兴味”的课堂。学生在用眼睛看和耳朵听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生活味”、“文化味”,感知数学的“人情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明白数学的“原汁味”,在动口表达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逻辑味”,在用脑思考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思考味”和“数学味”。这样的课上多了,学生渐次明白原来数学并不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而是一杯味道浓烈的“热咖啡”,怎让他不从此“爱”上数学,从灵魂深处兴发对数学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刘铁芳.教育意向性的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一种教育现象学的探究[J].北京: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2]吴正宪.听吴正宪老师上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