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教育理念改革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谭向萍
[导读] 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当前,我国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文,大都是我国古代诗文中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我国古人的智慧,充满着崇高的精神。古诗文教学将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悠久的文化发展进程,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荣辱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还

谭向萍   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民族初级中学  444327
【摘要】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当前,我国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文,大都是我国古代诗文中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我国古人的智慧,充满着崇高的精神。古诗文教学将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悠久的文化发展进程,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荣辱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还有利于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社会主义道德素质,逐步形成积极地认识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教学策略   能力培养   新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40-02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立足古诗,我们要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量的积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而多文本阅读教学很好的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语感。它要求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古诗文,然后再围绕该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并借助多种教学方法,最终达成共识。古诗文多文本阅读让教师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有着极大的优势。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组合起一定数量的多文本,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的语文课堂。那么多文本阅读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将怎样的文本组合在一起,合理选择多文本素材是开展多文本阅读的前提条件。怎样选文和设计议题?在教学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呢?
        一、重视古诗文的意境教学,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刻理解
        前两部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作者的背景和吟诵的方式了解作者所要表达诗文的意境,接下来,老师要结合诗文进行讲解。但是在诗文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平白直叙,而应当为学生创作和作者一样的情境来体会诗文的内涵与意境。
        此处依旧以《陋室铭》为例,首先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学们想一想,大家会选择去什么样的地方游玩?有特点的地方。是的,作者此处正是借用“仙”和“龙”分别表示山与水因其特点而著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说明什么?作者不看重生活品质,而注重精神追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作者对陋室的描写,可见作者对陋室非常喜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作者交往的都是哪些人?大儒、学者、品德高尚的人。如果自己是作者,身居陋室,但是往来的都是鸿儒,自己会是什么感觉?非常荣幸。同学们想一想知县看到这些会怎么想?生气、唾骂。后面诸葛庐、子云亭及孔子所云都是作者的自比。许多名人都曾经历过失败,都曾身居陋室,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取得的成就。同学们也当自比刘禹锡,勤学知识,淡泊名利,有一天写出自己的《陋室铭》。
        老师在古诗文讲解的过程中,要打破时空所给学生带来的束缚感,将作者的境遇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同时又要学生穿越回到古代,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这对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意蕴至关重要。然而,想要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古诗文的学习方法是不现实的,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地带入,不断地尝试,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掌握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二、打破传统“说文解字、字字落实”的陈旧教学模式,“授之以渔”,交给学生阅读技巧
        “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如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整体注释的,要据此落实关键词的含义;只注释关键词的,要前后贯通全句意思;没有注释的词句,要结合语境探究意义。如《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罪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中两个“效”字课下无注,但联系语境不难看出,前为名词“责任”之意,后为动词“完成”之意。再要根据大语境(如课文主旨)推断。如《陈涉世家》中“弗胜,守丞死,乃如据陈”一句中“弗胜”的主语是什么,有说为义军,有说为守军。一些教参所谓鼓励学生多元个性解读,模棱两可。其实,结合文本表现的义军浩大声势看,后者才妥。还要教学生根据文本所写地域环境理解。如《岳阳楼记》中“虎啸猿啼”的解读,就要考虑洞庭湖地区是不是虎猿生活之地;其实,所谓“虎啸猿啼”只是形容“阴风怒号”之声而已。
        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感悟力和鉴赏力
        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要改变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的情况,除了向人民学习生动活泼的口语外,“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他善于吸收古代汉语的精华,并使用到作品中,发挥神奇的力量。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就使用了一些文言词语,使得文章的语言具有多样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古代作品中的许多语句,象“无人问津”、“水落石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等等,已经被赋予新的意义,作为富有表现力的习用语,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头和笔下。初中生也要向古人学习语言,这是他们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一个途径。新编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给他们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部分提供了材料。如《岳阳楼记》,全文只有六百字左右,其中有不少用以抒情、写景、叙事的词语,自今还具有生命力,并被吸收到现代汉语里。象“碧波万顷”、“皓月千里”、“春和景明”等等。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成语和警句,如“百废俱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仍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因此要引导学生吸收这些语言的营养,用以丰富词汇,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体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教材选入了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写人、记事、抒情、状物、说理等方面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左传》长于记事,“文约而事丰”,条理清晰,语言精炼,寓褒贬于叙事。《史记》写人善于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材料,注意抓住关键事件揭示人物的思想;在复杂的斗争场面中,能抓住不同人物的具有特征性的语言和活动,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这些表现手法,至今还是值得学习的。《孟子》则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还有不少散文,象《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等,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颇具匠心,不愧是写景文章中的佳作。引导学生诵读这些文章,让他们细细品味,心领神会,有利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课堂讨论走进古文教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如教学《岳阳楼记》,可让学生以结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为此,探明“斯人”至关重要。从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没有“古仁人”我和谁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会使学生肃然起敬;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作者不忘借题发挥,劝勉滕子京勿因“谪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会令学生怦然感动。再如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抓住“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一句提问:“一般情况下‘负者’走累了,要‘休’;‘行者’高兴了,会‘歌’。那么把原句改成‘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如何?”通过讨论,明确:“负者”会“歌”、“行者”要“休”,皆因被醉翁亭美景吸引,于是“负者”“得意忘累”,“行者”“得意忘行”。讨论探究与架空分析比起来,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五、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多渠道探索古诗文教学新路径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当有了一定数量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教师可把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做一个总结,引导学生去读、启发学生理解,同是表达思乡、思念之情的诗,作者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吗?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无效的环节,对“思乡诗”这一古诗题材有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这样一来,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见景吟诗、见物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等等。在这方面,笔者主要采取激励法和引导法,并定期召开生活用诗汇报会,对用得好的学生给以表扬,使他们越来越喜欢用古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例如,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溜出句古诗,而且用得很得体;在主题班会上,学生会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来阐述自己的异议。古诗文悄然无声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得到升华。
        总之,古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 是璀璨的瑰宝, 它蕴含着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 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 古诗文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 时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初中语文处于学生教育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为中国的文化精华的传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康婷.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意境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7(12):90-91.
[2]高瑛辉.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